文/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在當前國際局勢日趨緊張的背景下,《紐約時報》與《經濟學人》近期各自刊出多篇深度報導,其中有關核武的討論再度升溫,並且直指東亞已成高風險地區。
《紐約時報》對核武隱憂表達嚴肅關切:過去幾年,中國大陸持續擴充其核武庫,預估到2035年將擁有1500枚核武,而目前美俄兩國各部署約1670枚核武器,另有數千枚處於儲存狀態。《經濟學人》最近也有多篇報導,探討兩個攸關東亞安全與和平的情境:中美之間可能爆發的核戰,以及南韓是否可能發展自己的核武。
這兩個情境看似沒有直接關聯,實則都涉及核威懾政策在當前國際體系中的脆弱性。
根據《經濟學人》報導,美國新安全中心(Centre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CNAS)最近曾經模擬中美核戰:這場兵棋推演設定在2032年,假設中美因台灣問題爆發衝突且戰爭持續45天後,當雙方耗盡常規武器,若中國選擇先使用戰區核子武器,攻擊美國航母打擊群及關島的軍事基地,中美之間的核武戰爭可能一觸即發。
與冷戰時期不同,現代的低當量核武因其精確打擊能力,使其與常規武器的區別變得模糊。隨著戰爭的持續,雙方常規武器耗盡後,可能進一步降低核武的使用門檻。此一兵推結果顯示,現代核戰略已經不再遵循冷戰時期的「相互保證毀滅」邏輯,而是演變成一種具有升級風險的軍事對抗模式。
此一兵推結果令人憂心,因為它凸顯過往的核威懾政策已出現崩解的可能性。而核武一旦動用,局勢可能迅速失控,甚至引發無法預見的災難。不只對亞洲地區,中美之間任何風險等級的核武衝突,都對全球的安全穩定構成極大挑戰。
另一方面,南韓是否會發展核武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議題。在面對北韓日益增加的核威脅時,南韓國內支持發展核武的聲音愈來愈多。根據《經濟學人》報導,目前有大約7成的南韓民眾支持擁有核武,這反映的是南韓民意對國家安全的深刻憂慮。然而,此一選擇可能帶來一系列嚴重後果。
首先,南韓若選擇擁核,可能會脫離《核不擴散條約》(NPT),這將損害其國際聲譽,使其面臨國際社會的制裁風險。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經濟制裁,將對南韓的貿易依賴型經濟造成重大打擊:南韓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密切,一旦遭到制裁,南韓的製造業和出口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進而對其國內經濟穩定造成衝擊。
此外,國際核供應國集團(NSG)可能會要求成員國停止與南韓的核能合作,這將直接威脅南韓約30%電力供應來自核能的能源結構,並使南韓的核能出口業務陷入癱瘓。
其次,南韓擁核將改變東亞的戰略格局,甚至引發軍備競賽。北韓無疑會加速其核武庫的擴張,而日本可能也會重新考慮其「無核政策」,從而進一步加劇地區緊張局勢。這樣的局面,將使東亞的安全環境變得更加不穩定,並可能引發更大的國際衝突。
最後,南韓的擁核決定將重新定義其國際形象。南韓一直以其文化輸出和科技實力聞名,一旦走上擁核之路,其全球形象將不可避免地發生改變。這可能使南韓在國際舞台上陷入孤立,並對其外交政策產生長遠影響。
綜合而論,無論是中美之間的核戰兵棋推演,還是南韓的擁核可能性,在在顯示核威懾政策的脆弱性和潛在風險。在當前國際局勢下,東亞各國必須更加謹慎地面對區域安全問題,避免在核武問題上做出思慮欠周的決策。
對於台灣而言,這些討論相當重要。從這些討論中,我們應當更加深刻地認識國際安全局勢的複雜變化,也必須更加謹慎和理智。東亞的區域安全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台灣必須在此一過程中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靈活性,以確保自身的安全和發展不受損害。台灣也有必要堅持並向美、中、日及兩韓表達關切:核武不應該成為解決衝突的選項,而應該透過國際合作和對話來解決爭端,以繼續確保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永久和平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