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夫妻重返山林 傳承使鹿文化 |2024.08.01 語音朗讀 51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阿尤莎(右)在放養點,與丈夫吳啟明拍攝短影片。圖/新華社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根河市金河鎮,阿尤莎馴鹿放養點周邊環境。圖/新華社阿尤莎(右)和丈夫吳啟明在放養點的撮羅子前與他們最喜愛的馴鹿「盆盆」合影。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夏日裡,中國大陸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根河市金河鎮的大興安嶺鬱鬱蔥蔥、滿眼碧綠,馴鹿在樹下休憩,鄂溫克族姑娘阿尤莎(Ayousha)和丈夫吳啟明在林間忙碌,挑水劈柴、薰煙驅蟲、照顧馴鹿、接待遊客是他們每日的工作。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是大陸目前唯一飼養馴鹿的少數民族,被稱為「最後一支使鹿部落」,世代以游牧為生,以馴鹿為代步工具彼此互惠共生,鄂溫克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鄂溫克族最有特色的使鹿部落長期生活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他們2003年從山林中搬遷到根河市定居,但是馴鹿養殖的傳統文化依然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最年輕養鹿人 撮羅子當住所阿尤莎便是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從小與家人在密林深處長大,她和丈夫吳啟明都是「90後」(1990年後出生),目前是當地最年輕的養鹿夫婦;為了傳承使鹿文化,身為漢族的吳啟明2019年陪著阿尤莎從城市回到森林,在根河市金河鎮一處森林中成立阿尤莎馴鹿放養點。他們的住所叫「撮羅子」,又稱「斜仁柱」或「撮羅昂庫」,是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民族的一種圓錐形「房子」,意思就是「用木杆搭起的尖頂屋」,這正是撮羅子最主要的特徵。鄂溫克族採用半野生的方式放養馴鹿,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是馴鹿集中產仔期,在放養點,阿尤莎夫婦在地面舖上厚厚的草墊,給母鹿準備好豆餅、飲水,阿尤莎指出:「臨產的母鹿我們已經圈起來了,如果牠在野外生產,很容易受到熊、猞猁等野生動物的襲擊。」除了時刻關注母鹿的狀態,阿尤莎還要提前選好接生營地:「周圍不僅要有豐富的苔蘚、石蕊,地勢也一定要平緩,如果有野生動物過來,我們能第一時間發現。」「我們的馴鹿從出生開始就要適應自然環境,這樣才能茁壯成長。」阿尤莎解釋:「產後我們會把母鹿和鹿仔拴在一起,要不然母鹿會不認鹿仔。」手機拍短影片 記錄生活點滴自由穿梭在林間的馴鹿,擁有巨大的角、高大的身材,但是眼神卻分外溫柔,許多遊客停下來撫摸牠們的皮毛甚至柔軟的鼻子和下巴,和馴鹿來個親暱接觸。阿尤莎和丈夫吳啟明閒暇時拿起手機,透過鏡頭記錄生活點點滴滴,借助短影片平台宣傳使鹿文化,吸引遊客前來體驗遊玩。吳啟明說:「這裡沒有大城市的人潮洶湧,有的只是蟲鳴鳥叫,照顧馴鹿成為我們在山裡唯一的娛樂活動,既然選擇陪著妻子共同傳承使鹿文化,我就不後悔。」 前一篇文章 網路線要穿洞 貓幫主人拉線 下一篇文章 小伙每日扛磚14小時 年存181萬元 熱門新聞 01【獻給動物朋友的詩】螳螂校長和他的動物學伴軍團2025.08.2802新營講堂關懷長者 捐贈吉祥米2025.08.2803永續竹巨蛋 低碳建築新美學2025.08.2804寄生上流布穀鳥2025.08.2805南非杜省公會參訪南華寺 認識中國茶文化2025.08.2806日本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揭牌2025.08.2907隱藏地穴裡的風光2025.08.2908葡萄牙佛光人抄經接龍 傳遞吉祥2025.08.2909國際青年佛教學者論壇 法水寺首辦2025.08.28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入世的生活 到出世的生活 4-32025.08.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學貓兄弟 邊牧一起「折手手趴坐」罕見亮橘色沙魚 似放大版錦鯉日本與那國島「看見台灣」 如在眼前潛水員水下憋氣29分鐘 比海豚長2倍捕捉黑暗攝影賽 示警光害汙染咖啡廳老闆席地睡 活貓毯幫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