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華創(亞太青年創新創業協會創會會長)
今年(2024年)1月,準備採取「申請入學」方式(目前教育政策鼓勵的方向)進入大學的高三學生們,即開始面臨全台大考筆試的「學科能力測驗」。而在此之前,同學在高中期間,除了修研學科,從高一開始每一學期(學年),都要另行完成學習課程內的「學習歷程檔案」及課餘外的「多元表現檔案」。3年逐期下來,為了之後進入大學,即必須「預先」準備林林總總的報告。讓自己其實尚處在身心發展年紀的同學們,要在高中階段的報告中,彰顯自己人格特質及興趣,以有助於「之後」大學科系選填的申請。
緊接著在2月底根據「學科能力測驗」結果,便開始要掌握時間,透過分析複雜的各校系歷年篩選標準及成績落點,半選半猜的填寫科系志願。爾後在3月底,學生得知「第一階段」選填的志願結果。在大約4月底之前,則需參考全台154所大學,不包括科技大學,共厚達874頁的「大學申請入學招生簡章」,積極準備各校系「第二階段」的多項書審資料(然而各校系本身為了選學生/搶學生,每年所採納加權的學科、權重、篩選標準又逐年改變)。
隨後5月則陸續再風塵僕僕分別親自到所選的全台各校(學生可分別最多選擇普通大學、科技大學,各6個學系,合計共12個志願),進行和教授們面對面的口試或校內再筆試(多數校系,若採單獨面試,學生和教授的時間僅有8分鐘左右;若採團體面試,每個學生約僅有1~2分鐘的表達)。
對於16~18歲的高中生,心智與心性正處於探索的成長過程,但必須在這緊湊的數個月時間,一方面要綜述一套書面資料,表達自己高中3年的學習成果、特質專長與興趣。另一方面對於過去幾乎沒有去過及接觸過的大學科系,也要書面報告為什麼這次要選擇就讀該大學科系、並說明未來的讀書計畫、甚至生涯規畫。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卻有愈來愈多大學,為了避免許多大學生進入學校後,發覺自己選錯志向,反而在大學,學校提供許多不分科系的學程,並且在校期間也鼓勵大學生輔修或雙主修其他科系。
尤其我們常見,即使大學或研究所畢業,進入社會工作,也仍然有許多人仍然在摸索自己的工作興趣。
現在高中生準備大學科系書審及口試的處境,頗似「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意思略指少年的時候,並不知道什麼是愁的滋味;但為了寫出一首新詞,即使沒有愁也勉強想像自己進入一片愁情。
綜上所述,現行高中生在申請大學時,面臨諸多即使是社會人士,都尚未能定性的選擇挑戰。每一步都充滿壓力,既要衡量自己的全國大考成績、高中在校平時成績、還要參考大學學系篩選標準、以及另外還要評估其他同學可能選填志願的排擠效應。整個過程飽嘗一關關準備資料及再評級的煎熬。而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們其實很需要足夠的支持和更多的性向引導。
在申請大學制度尚無改變的情況下,期待這些過程在某種程度,真的可以幫助學生更早地認識自我,思考未來的方向。並在未來大學裡面所提供的不分科系學程和輔修、雙主修等多元學習環境中拓展成長視野充實自我,為未來的適性專長發展奠下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