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追蹤八千多名胃炎患者發現,成人女性較男性易罹患結節性胃炎,且大多數結節性胃炎患者同時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最好應做滅菌治療。
北醫搜集民國八十六年至九十四年間,八千多名到該醫院就診的胃炎患者,並經由同一位內視鏡醫師做胃鏡檢查,同時也檢查有否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結果有近一成患者為結節性胃炎,其中女性患者為男性患者三倍。
北醫消化內科主任張君照表示,這些結節性胃炎患者,大多數有消化性潰瘍,並且抱怨上腹部不舒服,其中近九成患者,都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且都侵犯到胃竇部,病理切片顯示有強烈發炎,及淋巴濾泡增生情形。
這些患者經過幽門螺旋桿菌滅菌治療,再做胃鏡檢查追蹤,發現結節性胃炎明顯改善,北醫這項報告與建議,發表在「台灣消化醫學雜誌」上。
張君照指出,結節性胃炎會造成胃部出現米粒狀結節,根據日本的報告,九成五結節性胃炎患者,可能演變成結節性胃癌,所以除了胃鏡檢查,最好也要對患者做幽門螺旋桿菌的滅菌治療,才有助控制病情。
台北振興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譚振熀說,結節性胃炎在胃部的突起物,有些雖只是腺體增生,若做顯微切片檢查,如發現有細胞變化,就要小心有可能發展成不好的東西,最好每三到六個月定期追蹤。
譚振熀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致癌物,一般人胃部也常存在它,如沒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該菌通常不會侵犯胃部,一旦被侵犯,做滅菌治療大多能殺死牠們
;但有種非潰瘍性胃炎,也會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滅菌治療效果較差。
譚振熀建議,早期胃癌為癌細胞未刺穿胃黏膜下,治癒機會大,民眾平常應三餐定時,不要吃得太撐,避免吸菸、喝酒、吃檳榔、茶、咖啡及刺激性食物,多吃蔬果,較能保護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