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芳枝
兒子四、五歲時,一天到晚提著小工具箱,到處敲敲打打、釘釘子。到了七、八歲,開始用樂高積木組合各種建築模型,創作一座座高塔和機器人,唯妙唯肖。念高中時,他運用各種素材,如黏土,塑造教堂和寺廟,參加迷你建築模型比賽,展現對建築的熱愛。
聯考時,兒子想讀建築系,老爸希望他讀資訊管理。奶奶在旁附和:「憨孫,挑磚砌牆很辛苦,乖,聽爸爸的話。」畢業後,因為興趣不符,兒子在銀行、電腦、資訊業短暫任職,不停轉換跑道,從「職場快閃族」變成「永遠的新人」。台灣有一句諺語:「一年換二十四個頭家」,結果一事無成,讓我很頭疼,老爸很生氣。
兒子心裡一直無法忘懷的夢想,希望往建築方面發展。但隔行如隔山,他毅然決然辭職,到職訓中心學習建築方面第二專長,充電再出發。經過一整年的專業訓練,透過考試取得證照,將職涯規畫好,立下里程碑,終於峰迴路轉,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沒有建築的實務經驗,他先到親戚的建設公司上班,希望能多學點東西。領有工地主任證照的他,從最基本的巡視工地、監工做起,還有工地事務、勞安、法規等都是工作內容,腳踏實地的從基層開始學習。工作很辛苦,遇到灌漿時,整天在烈日下監工,晒成黑木炭似的,整個人又黑又瘦,惹得奶奶不捨抱怨:「在銀行吹冷氣,多舒服,幹嘛這麼辛苦?」
人各有志,調整好心態,才能找到可以發揮的工作。兒子在辦公室吹冷氣如坐牢,喜歡晒太陽流汗。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志向,選擇合適的職場,從工作中自我鍛鍊,得到成就感和價值。
如今兒子在建築業二十年的歷練,獲得業界的肯定和讚譽,他覺得擁有的是世上最好的工作,可以發揮才能的就是最佳職位,對社會有貢獻,就是有意義的工作。因為清楚自己的方向,把握機會走出自己的路,盡全力向前進,才能開創新局。
職業不分貴賤,每個人的志向不同,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人格特質,在職場上自我成長,路也就愈寬廣,而能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