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三日上午花蓮發生規模七點二地震,有十二縣市達國家級警報預警標準,其中有七縣市卻未收到警報。中央氣象署將原因歸咎於「預估與實際測得規模有落差」,將調整發布門檻有容許誤差的彈性空間。這套地震預警系統是在前氣象局長、地震學專家辛在勤任內建置,他表示,若要預警快又準,就得花錢建觀測站,但在海外建置恐得花上億元。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這次地震預警系統先後預估地震規模僅達六點二及六點八,造成部分縣市的預估震度未達四級,因而未發送警報,未來將調整發布門檻有容許誤差的彈性空間,而非僅單一數值,以因應於震度較大時,能對民眾適時發出國家級警報。
辛在勤指出,若要地震預警又快又準,就得花錢建觀測站,建設一個島內的觀測站約五十萬至一百萬元,每年只需要再花幾萬塊通訊費,但如果在海外透過海底電纜建置觀測站,就得花個上億元,還要支付租金、電費,且一旦海底發生山崩,「地震儀就全部再見」,沒有撈回來的可能。
辛在勤認為,預警系統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只要地震資料搜集得夠完整且即時,就能發揮效果,但如果地震發生在東部某些地震觀測站分布較不均勻的地方,資料不夠完整,便會拉長預警的作業時間。
地震專家郭鎧紋則說,預警系統強調的是時間,但目前系統卡在「求快就不準,求準就不快」的困境,氣象署說要縮短報時效又要強化精確度恐「不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