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數位發展部調查顯示,民眾60歲起即有「數位落差」,近半數65歲以上長者不會使用網路。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處長陳奐宇表示,掃碼付款、手機APP會員、科技點餐等數位操作愈來愈普及,讓許多長者身陷科技落差窘境。
「長者外出採購,也會被歧視、嘲笑。」陳煥宇表示,日前在全聯排隊等結帳,目睹銀髮族遭嗆聲的慘況,1名長者不會操作手機APP,後面排隊的年輕人不耐久候,大喊「我趕時間耶,不會買就不要出來。」該名長者相當尷尬地賠不是。
上網率 60歲出現分界
全台長者面臨「數位落差」困境,舉凡證券網路開戶、線上教學、遠端醫療,「數位牆」無所不在;數發部最新「2023年數位發展調查報告」顯示,全台民眾上網率以60歲出現分界,12~59歲民眾上網率近92%,60~64歲降至83%,65歲以上民眾上網率僅51%,代表近50%長者有「數位落差」。
文化大學廣告系主任鈕則勳指出,高科技、人工智慧(AI)深深影響日常生活,人際社交、教學環境、產業發展均面臨改變與挑戰,例如白沙屯媽祖進香就透過數位社群傳播,讓媽祖影響力變大,現代人如不熟悉高科技產品,生活可能受限,宛如現代「兵馬俑」。
最近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引發投資熱潮,不少銀髮族、菜籃族、小資族瘋狂跟進,但許多人是初次投資的「小白」,碰到開戶程序複雜,且很多操作都需在線上執行,讓許多銀髮族吃盡苦頭,連40多歲的上班族王先生也搞不定,最後索性不辦了。
多數醫療院所可以線上掛號,掌握看診進度,但對只會使用「老人機」的長輩毫無幫助,若無人幫助,常在大醫院耗上一整天。疫情期間,許多國中小學生遠距視訊學習,在隔代教養的家庭裡,阿公、阿嬤根本搞不懂數位教學,老師也只能「放牛吃草」。
社區關懷據點 開教學課
該如何協助長輩跨過數位落差?陳煥宇說,若家中有長輩,建議「教導而非取代」,看到長輩操作3C產品吃力時,不要直接幫忙,因為取代愈多、失去愈多,只要從旁協助即可;不少社區關懷據點開辦相關教學課程,例如教長輩如何使用公車APP、Google map,建議銀髮族盡量參加學習。
愈來愈多餐廳採用手機或平板點餐,這對中老年人來說是一大考驗;國內知名連鎖火鍋品牌業者指出,接待年長客人時一定會主動告知數位點餐,但仍會提供紙本菜單,如果長輩在點餐遇到困難,按服務鈴就有服務員協助點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