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廢裝置藝術 農村變美術館 |2024.03.12 語音朗讀 148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眼球。圖/取自羅元鴻臉書高雄美濃「小地藝術日」把大自然當作展場,邀請農民利用農業廢棄物創作裝置藝術。圖/取自小地藝術羅元鴻(左)與蔡佳蓉夫婦從都市返鄉,推行友善農業,並開辦「小地藝術日」。圖/取自非常木蘭碎布捧花。圖/取自我們的島官網 【本報高雄訊】10多年前,羅元鴻與蔡佳蓉夫婦決定轉換跑道,他們從都市返鄉,在家鄉高雄美濃一邊推行友善耕作,一邊創作傳達環保理念,並在2017年開辦第一屆「小地藝術日」,邀請在地農民利用農業廢棄物創作,並在自然場域展出。開始推行友善農業的契機是2011年的莫拉克颱風,當時造成大量農損,羅元鴻與蔡佳蓉便開始環島,在花東一帶發現了有機耕作、返鄉青年參與社區共好的模式,決定回到家鄉身體力行,不僅自己利用自然農法耕作,也在社區大學開設解說班。羅元鴻分享,「轉型自然農法之後,逐漸看到生態環境愈來愈好,這幾年移居到美濃的人紛紛效仿這種友善的農作方式,去善待這片土地。」2015年,羅元鴻與蔡佳蓉受邀參與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演出,親身感受藝術對地方帶來的影響力,開始構思小地藝術,為故鄉尋找新願景。碎布和果籃 化身特色婚紗見證社區自發的藝術活動,可以為農村帶來人氣與經濟後,羅元鴻也想用自己的力量,替故鄉注入藝術活水;2017年,他自籌經費在自家農地舉辦首屆小地藝術日,把水果籃、雨鞋、防蟲網等素材,變成地景裝置。例如居民林雪貞藉由碎布及水果籃,製成充滿特色的捧花,再稍加改造,水果籃還能變成獨一無二的婚紗;除了充滿農村色彩的創作,更有呼籲對生態環境關懷的作品,農友鄭蕙玲利用稻草、鍋蓋,在田間豎立作品〈眼球〉,傳達珍惜萬物的理念。香港藝術家林沛賢去年到台灣旅遊時,也受邀參展,他採用當地土壤,製作〈蝸牛火爐〉,這些火爐不僅能欣賞,還可以讓遊客烤鳳梨,進行食農教育;還有作品利用回收的人體模特兒,製作創意服飾,藉此傳達快時尚的浪費。2023年的小地藝術日,還舉辦一場草地服裝秀,數十名非職業模特穿上林曉鳳、陳常吏的蠟染服飾走秀,表達萬物和諧共生的理念。小地藝術日始終秉持自籌經費、自主辦理的精神,靠著居民互助合作,還有國外藝術家慕名而來,邀請大眾走進大自然,欣賞資源再生的創意,不僅用行動愛護地球,也連結人和人的感情,公共電視節目《我們的島》特別來拍攝,記錄美濃豐沛的藝術能量。長出凝聚力 永續農村環境此外,羅元鴻與蔡佳蓉還發想「小孩趣市集」,找來茶藝師、烘焙師傅、主廚等授課,讓孩子組隊擺攤、表演、帶領遊客手作等,蔡佳蓉說:「孩子生活範圍以自己就讀的學校為主,希望『小孩趣市集』讓孩子到其他學校交流,認識不同庄頭的地貌與特色。」不僅如此,小孩趣市集也邀請在地農藝文創工作者擺攤,讓孩子看到返鄉不是只能務農,也能開展創業人生;連續辦了兩年的小地藝術日、小孩趣市集後,羅元鴻體誤到文化傳遞與社區營造,都需要日日累積,因此結合幾名志同道合的農創藝術工作者,創辦文創基地「果然紅農藝生活」。除了販售自然農法產品、農藝文創外,還推出文化、生態導覽,也有稻草編織、種子吊飾、植物拓染等課程,羅元鴻表示:「我覺得這幾年在社區做事,最棒的就看見地方自己長出來的凝聚力,大家一起想要讓家鄉好,一同扶持、一同為農村與環境的永續而努力。」 前一篇文章 低軌衛星訊號 今年 Q2 可望覆蓋全台 下一篇文章 黃仁勳:未來 10 年 AI 算力將增 100 萬倍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3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4蘭陽別院閱讀研討會 愛書人研討生死關懷2025.06.3005台北.信義 摩天映照繁華景 古道穿林影入亭2025.06.3006佛光山體系首位選秀榜眼 張育豪獲悍將指名2025.07.0107【寶島紀事】家族情懷與地方文化──探訪林園古厝群(上)2025.07.0108迎接加拿大國慶日 佛光人贈物資送暖2025.06.3009雲梯2025.07.0110【詩】覺有情2025.07.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海上機器人 乘風破浪收海廢跨界藝術 蟲蟲變身創意秀重症兒夏營 療癒從歡笑開始創意魔髮 巴黎鐵塔躍頭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