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經營 智慧爆發力無止境

人間社記者陳逸偵、廖麗珠嘉義報導 |2024.03.06
602觀看次
字級
曾志朗以手機的發明,有十個諾貝爾獎研發應用,印證人們正邁入下一個嶄新的人類認知雙腦定律。 圖/人間社記者陳逸偵

【人間社記者陳逸偵、廖麗珠嘉義報導】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四至六日,舉辦第六屆「二○二四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前兩天在佛光山南華大學,六日移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探討「智慧對教育的啟迪與應用」。

四日開幕專題演講,由南華校長林聰明主持,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博士主講「大學經營中智慧能扮演的角色與功能」,結合自然智慧、人工智慧、知識、經驗、擴增性智能,闡釋智慧爆發力是永無止境。

1支手機背後

有10座諾貝爾獎


「智為何物?」曾志朗指出,智慧行為包含對於所遭遇的問題有快速、正確的概念,並提供美學式的精確,與適當的解決方法和應用;至於語言、閱讀及大腦的關係,他認為,口語只是生物上的特化作用,但寫作語言大部分源自文化創作,一般人皆能操控口語,但閱讀卻非如此。

曾志朗指出,科學是探索未知、開發知識,工程則是認識、界定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強化所知來尋找答案、俾利社會,如發明一支手機,有十個諾貝爾獎研發應用的貢獻,並以AlphaGo戰勝西洋棋冠軍、AlphaZero戰勝圍棋冠軍為例,說明人類智慧所面臨的挑戰及意義。

他呼籲,朝向更高級教育,以應對未來工業化社會所需、人性化生態及經濟平衡,建議未來大學使命從傳道、授業、解惑,進化到創造、創新、創業,甚至開創新天地。

接著,佛光山佛光大學校長何卓飛主持論壇「知識與智慧的差異和判斷」,他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著作《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星雲智慧》開場,說明「慧」字的定義及內涵,美國亞歷桑那大學東亞研究學系系主任Albert Welter、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Georgios Halkias副教授、中國大陸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李四龍、北方國際大學聯盟副總裁吳保德,以及印度新那爛陀大學校長Ram Nakshatra Prasad、佛教學系教授Rana Purushottam Kumar Singh,與德國漢堡大學佛教學系教授Michael Zimmerman七位學者以線上、親臨的方式與談,近一百位學者與會。

智慧靠悟性

國際交流助培養


何卓飛強調,從古至今,不論中西方哲學家、思想家或宗教家,對於知識與智慧多有討論與定義,知識與智慧可以透過教學來學習。Albert Welter以佛教禪宗修行的《十牛圖》,說明修心證道,最終還是回到社會運用。

Georgios Halkias說,佛教教法可以把智慧轉化為個人能夠理解、運用的知識,經典的智慧則要透過文字的轉化來實踐;Ram Nakshatra Prasad強調,實踐慈悲可促進內心、世界和平。

Rana Purushottam Kumar Singh表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間佛教是否都有相同的適用性?是否會阻礙智慧的培養與發展?他認為,這部分需要參考與討論。

李四龍表示,服務社會、解決眾生煩惱,是現代佛教學院必備的實踐與教學,除了秉持傳統僧侶教育的智慧,也要順應社會變化,培養學僧服務社會的意識;Michael Zimmerman指出,佛教智慧具彈性、重視每一個人,大眾都可以發揮內心美好、自在接受佛教。

吳保德認為,知識與智慧最大的差異是,智慧需要有悟性,知識加上智慧,再藉由國際合作、交流,達成培養智慧的目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