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提到「睡眠呼吸中止症」,許多民眾就會聯想到打鼾、嗜睡,國衛院最新研究卻發現,年逾60歲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失眠、無症狀為主,因表現不明顯,以及無法及時確診、接受治療,以致增加失智症、認知功能退化等風險;研究有望助改善治療方式,也登上國際期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鄭婉汝醫師研究團隊,與冰島NOX公司研究團隊、哈佛醫學院研究中心,以及中國醫藥大學睡眠中心主任杭良文共同合作,分析500名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症狀、罹病原因,以及年齡之間關連性。
鄭婉汝昨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在一般人的盛行率約15%,但60歲以上則有70%男性和56%女性罹患。
研究團隊將「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分為3大類病因特徵,包括「高上呼吸道結構塌陷性(顱顏結構易塌陷)併呼吸模式不穩定」,患者容易嗜睡;「覺醒閾值低」者,常睡到一半就醒過來,且伴隨失眠;「上呼吸道肌肉功能弱」者則無特殊症狀。
過去找病因需要侵入性檢查,進行不易,因此診斷以一夜出現呼吸中止次數是否超過5次為指標;若確實罹患,最常使用正壓呼吸器治療,若不適合再調整治療方式,但長者因淺眠、面頰脂肪少,更難戴得住呼吸器。
研究並發現,55歲以上患者無症狀者超過5成,高於其他年齡層,原因則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上呼吸道肌肉功能也較弱。鄭婉汝說,對於呼吸模式不穩定長者,未來建議可選擇內科藥物治療,穩定呼吸模式、加強上呼吸道肌肉功能。
鄭婉汝提醒,因沒有明顯嗜睡、打鼾等症狀,長輩易忽略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但若感到「睡不好」,或親友察覺認知功能下降、血壓一直節節上升,都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若長輩覺得總是睡不飽,建議要做精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