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全球追求減碳,許多碳密集產業的資產,未來價值可能大減,銀行若未事先做好準備,可能會釀成金融危機。有鑒於此,國際銀行監管機構將要求全球銀行揭露氣候變遷風險,新規定預料明年初上路。
《日經新聞》報導,轉型邁向去碳社會,將迫使企業退出或縮減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的業務,要是借款業者痛失關鍵業務,銀行可能會面臨高額債款。與此同時,燃煤發電廠等部分基礎建設,恐怕也會變成價值縮水的擱淺資產(stranded assets)。
世界碳擱淺資產 估高達564兆元
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報告,碳擱淺資產的規模可能高達18兆美元(約新台幣564兆元)倘若這些擱淺資產淪為不良債權,或許引爆金融危機。
新的揭露規定將有助借款方尋求減少碳排,目標在達成去碳及維持金融體系穩定間取得平衡。研議方案將由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BCBS)提出。巴塞爾委員會草擬維持銀行業健全的統一標準,具有國際業務的銀行必須遵守這些標準。
新規定預料會要求銀行揭露對18個指定產業的放款金額,及借貸方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銀行也需公布在易有天然災害地區目標的放款額,以及與借款方有關的損失準備金,預計不會立即要求強化資本。
巴塞爾徵求大眾意見後,最快將在下半年發布最終草案,全球銀行當局將自明年1月起,分階段實施揭露準則。
18個產業包括油氣、汽車、化學業等。需揭露的具體細節包括貸款規模、不良貸款金額、呆帳的提撥準備金。銀行也將公布借款方當前及預測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只公布目前碳排會讓銀行避開碳密集產業。為促使銀行做得更多,巴塞爾委員會打算要求銀行公開,用於減碳的資本支出將削減的碳排量。
公股銀行 強化氣候風險情境分析
我國方面,公股銀行主管指出,近年極端氣候造成各國重大氣候災害及經濟損失,對抗氣候變遷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為呼應2050淨零排放趨勢,各銀行積極強化氣候風險等因素,並訂立各項目標。
例如:彰化銀行應用綠色金融體系網絡(NGFS)模型,選出2050淨零排放(Net Zero)、延遲轉型(Delayed Transition)及國家自主貢獻(NDC)3情境,試算授信戶中列屬環保署管制名單的對象,在2025年、2030年及2050年3個時間點下碳費徵收情形,及其對銀行造成間接潛在財務影響;台灣企銀則據NGFS氣候情境及實體風險情境RCP2.6、RCP8.5,分別進行氣候轉型風險與實體風險情境分析,評估結果顯示,銀行潛在氣候風險不會過於衝擊銀行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