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北訊】焚化爐焚燒後的底渣,經熟化、分篩後即為「再生粒料」,可回填基地開挖或鋪路使用。新北每年產出約12萬噸再生粒料,去年使用量首度生產量達13.3萬噸。新北環保局研擬建「焚化再生粒料追蹤管理平台」,可管控品質也減少開採土石,對環境更友善。
底渣主要成分是矽與鈣,但經磁選、風選、篩分、破碎等處理技術,並結合人工撿拾方式,產出的再生粒料,雖無法作為建築結構使用,但可取代部分天然砂石,作為基地或路基回填材料及磚品,具競爭力。
環保局統計,新北每年產出約12萬噸再生粒料,2022年使用量在工程上約6萬餘噸;但統計去年1月至11月底止,新北焚化再生粒料產量約10萬6718公噸,使用量約13萬342公噸,首度使用量超過生產量。
環保局研擬建置「焚化再生粒料追蹤管理平台」加強管理,導入圖資系統,追蹤全市使用焚化再生粒料公共工程及流向,自焚化再生粒料產出、運送、使用及最終處置,都須填報上傳資料。
環保局表示,新北焚化再生粒料皆依環境部公告「垃圾焚化廠焚化底渣再利用管理方式」規定,出廠前於每500公噸檢測一次,均符合焚化再生粒料環境標準,無汙染環境之虞。
環保局表示,設置該平台後,不僅可讓底渣有效、重新循環利用,不再是堆置某處,且回填道路等公共工程使用上,能更安心,也可減少開採天然砂石等新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