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環境部昨公布統計近8年的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各汙染物濃度均下降,但中部地區PM2.5的年平均濃度卻較去年微增,學者質疑,第2期空汙防治方案設定的PM2.5年平均濃度目標,卻是強度明顯不足的13微克╱立方公尺,恐讓近4年空汙防制方案已見成效的整體空汙防治進度,走回頭路。
環境部昨公布今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統計,監資司長謝炳輝說明,統計2016~2023年的空品監測結果,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從20微克/立方公尺,降至今年12月的13.8微克/立方公尺,整體改善幅度逾3成。
但今年PM2.5及臭氧年平均濃度,分別比去年上升1.4微克/立方公尺、1.8ppb。且儘管環境部2020年起執行第1期空汙防治方案,但台中火力發電廠、台塑麥寮六輕、彰化焚化廠所在的中部地區,過去4年PM2.5平均濃度改善幅度不大。
大氣環境司長張順欽指出,當環境風速低,台灣中部和南部地區日降雨量較少,細懸浮微粒不易擴散,造成局部汙染物累積;但PM2.5達紅色警示天數,已從去年45次降至今年18次。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分析,數據顯示,用電量負成長,今年1至11月大型燃煤機組發電量也明顯消減,但電動運具缺乏其他政策引導,推動力道較弱且期程遲緩,導致移動汙染源減少的量不如預期。
環團批評,今年空汙改善原因與經濟成長狀況有關,環境部不能「靠天吃飯」,更應加強環境教育、盤點重要空汙據點,並加嚴各項空汙物排放標準,勿以假綠能之名,行排放空汙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