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恒常投入整形外科 治癒患者身心

文/賴香珊 |2023.12.12
843觀看次
字級
陳恒常(右)今年挺進烏克蘭戰地,針對當地重建整形外科給予醫療援助。圖/埔里基督教醫院提供
陳天惠(右)望著妻子懷中年幼的陳恒常(前左1),父子先後獲得醫療奉獻獎殊榮。圖/陳恒常提供
陳恒常放下多年在馬偕醫院的資歷,改在南投小鎮奉獻所長。圖/賴香珊

文/賴香珊

曾任台北馬偕醫院總院主治醫師兼兩個醫療中心主任的陳恒常,風光行走台灣醫界和國際,卻在57歲那年轉身,放下馬偕長達29年的閃亮資歷,從大都會的醫學中心去了南投山城裡的埔里基督教醫院,成為南投地區僅有的專任重建整形外科醫師;日前也獲得今年個人醫療奉獻獎。

陳恒常出身嘉義朴子的醫師世家,父親陳天惠曾獲選第8屆醫療奉獻獎,所主持的陳外科診所,是朴子、布袋、東石、北港一帶醫術最好的。陳恒常在診所長大,「從小就站在椅子上看父親執刀。」4兄妹出入診間像走廚房,耳濡目染下,4兄妹全踏上從醫之路。

身為長子的陳恒常,原本想要承繼父親衣鉢選擇一般外科,但考慮當時大規模醫療院所逐漸普及,地區性外科恐將式微,而且他愛創意思考,想更深入鑽研專門領域,最終選擇了整形外科。

高雄醫學大學時期,陳恒常專注於燒燙傷、顱顏畸形/骨折、慢性傷口及褥瘡等以重建整形為主的治療,也因宗教信仰,立志照顧弱勢族群,常利用寒暑假參加山地或外島的醫療隊,到各偏鄉地區義診。

替長者手術 減輕褥瘡不適感

1981年醫學系畢業後,陳恒常進入台北馬偕醫院,完成整形外科訓練,並赴美在紐約大學醫院顱顏中心進修,出任馬偕燒傷中心主任、國際醫療中心主任。他並參與推動創立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拍攝《沖脫泡蓋送》宣導影片,自費自假至海外義診,泰北部落、西非、中國大陸的雲南、四川都去過。

台北馬偕在2000年由整形外科成立醫學美容中心,但陳恒常想起「到有需要的地方去」的習醫初心,2012年他投身南投山城。

「到埔里行醫是緣分。」陳恒常回憶當時埔基院長趙文崇將卸任,他在朴子長老教會的師母是埔里人,告知他埔基在徵院長,於是他投出履歷,從5名應徵者中脫穎而出。

南投因人口結構高齡化,整形外科常見的手術是皮瓣手術,多是為了治療臥床出現的褥瘡。對同行而言,健保給付不多,又缺挑戰性,做的意願不高,陳恒常卻樂此不疲,因為他只單純的「想幫忙」,希望能讓高齡病人活得更舒適且有尊嚴。

深耕偏鄉愈久就愈清楚城鄉差距、就醫不便等醫療困境。陳恒常記得有一對山地部落小兄弟先天顎裂,導致語言障礙,影響人際溝通,但南投沒有相關醫療設備,到外地就醫要4小時車程,家長因而放棄,沒讓孩子治療。

遠赴烏克蘭 醫治爆炸受傷者

為了這對小兄弟,陳恒常專程去台北商借必要器械回埔里幫他們開刀,成功在偏鄉完成醫學中心也難得一見的顎裂及帆咽閉鎖不全手術,並在當地接受語言治療。

陳恒常也沒忘了國際醫療,除協助外國人在台就醫,更曾赴布吉納法索、曼谷等地醫院建置醫療系統,今年甚至冒險遠赴烏克蘭,醫治在戰火中爆炸受傷的患者。

在國外面對重建整形需求時,陳恒常傾向不要全由他動手做,而是盡可能從教育著手,直接在當地教學,甚至協助當地醫師到台灣、美國等地受訓,讓醫療技術在當地扎根。

陳恒常說,有人說整形外科是「拿刀的精神科」醫師。以前的整形外科沒有醫學美容這塊,現在「有市場也需要人才」,但不差他一個。他只想秉持初衷,專注在以重建整形為主的治療上,他想解決的不僅是患者外觀上的問題,更要治療患者受傷的心。

陳恒常已卸下院長職務,專任臨床。既然家人支持,他就盡力發揮所長,繼續做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