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報告 2023年氣溫創新高仍未減少排放 |2023.11.24 語音朗讀 76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聯合國環境規畫署11月20日發布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報告直指2023年氣溫創新高,但世界仍未減少排放。圖為碳排放示意圖。圖/美聯社 【本報台北訊】聯合國環境規畫署11月20日發布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報告直指2023年氣溫創新高,但世界仍未減少排放;同時也再次警告依據目前的排放趨勢,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攝氏2.5至2.9度,除非各國能達成超越「巴黎協定」承諾的2030年減量目標;學者認為,面對極端氣候,現在就應開始盤點相關的衝擊與調適規畫。報告也指出,2021至2022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1.2%,達574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高,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則在24日邀請專家提供觀點。台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曾琬鈴表示,今年的排放差距報告中,「不斷透露出我們的努力還不夠,我們必須要行動,並且是立即且有效的行動」,為了要達到巴黎協定2與1.5℃的目標,在2030之前必須要減碳達28%與42%,在剩不到10年的有效時間,不行動是不可能的。曾琬鈴表示,報告明確提出科學事實、目前達成1.5℃目標的機會並不樂觀,各國的減碳計算顯示排碳大國責無旁貸,中國、美國、印度、歐洲與其他的G20國家,主導2021到2022年1.2%的溫室氣體增加,而全球暖化後果卻是全球一起承受。圖/unsplash經濟發展弱勢國家的調適能力也較弱,這是COP28勢必要討論的氣候正義主題,延續去年的賠償基金與即時天災預警系統話題,今年不該只是話題,而是共識與決策。曾琬鈴表示,全球暖化,台灣不可能倖免,氣候變遷相關政策應列為所有政策之上的優先考量,不只是社會大眾,政策決定者更必須了解氣候緊急的程度已迫在眉睫。調適方面,台灣土地面積不大但人口稠密,需要更精確的氣候風險計算,為此基礎氣候科學與模式發展不能妥協,同時資料使用者必須具備基礎理解知識以避免誤用,才能確保調適策略適用。中興大學生物與永續科技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徐佩君說,今年排放差距報告標題「破紀錄」點出氣候行動緊急性,今年7到10月全球月均溫都破了歷史紀錄,九月全球均溫較工業革命前高出1.8℃,但溫室氣體排放量卻仍持續上升,2022排放量比2021增加了1.2%達到新高,顯然離達成氣候目標的差距愈來愈大。徐佩君表示,全球暖化首先影響對溫度敏感的農作物及漁產養殖;研究顯示,台灣在全球暖化持續加劇的情況下,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強度增加,面對高溫、暴雨、連續不降雨、強颱等風險,應該推行相應的政策、發展相應的技術去解決。例如輔導轉型智慧農業、作物改良等減少農業在氣候變遷下的衝擊、建立預警機制、水資源分配規畫等,相關技術與研究,及促成社會應用與產業轉型都需要時間,因此需開始盤點相關的衝擊與調適規畫。圖/unsplash 前一篇文章 境外汙染物移入 明日高屏空品區亮紅燈 下一篇文章 境外霾害侵襲 北部空氣品質紅色警戒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 盼教育融入佛法2025.11.0802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禪門的管理法⑦2025.11.0803【養生百味】冬食淡素 防範疾病2025.11.0804鳳凰將轉中颱 下周二雨勢最大2025.11.0805電塔變身巨獸 奧地利新地標2025.11.0806陸航母福建艦服役 首採電磁彈射2025.11.0807更年力綻放 迎向第二黃金人生2025.11.0808高市早苗:台灣有事 日本擬行使集體自衛權2025.11.0809尼泊爾農民 古城晒稻米2025.11.0810【樹博士系列】土壤的祕密XV 水稻田減排新觀念IV 土地的溫柔革命 雲林大埤寫益生菌奇蹟2025.11.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M1A2T將納入國軍指管系統修舊如舊 瑞三礦業整煤廠再生通霄電廠閃鳳凰 大煙囪「放倒」台近7成員工薪資 低於平均訪歐返台 蕭美琴:處境艱難不退縮魏哲家:黃仁勳來要更多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