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花蓮訊】不少人有下背痛經驗,多數是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等導致,其中發炎性下背痛約占5%;僵直性脊椎炎是慢性關節發炎,症狀是下背痛、脊椎僵硬,醫師建議盡早接受治療。
花蓮慈濟醫院昨表示,台灣約有6∼7萬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盛行率約千分之4,很多在20∼40歲間出現症狀,且男性是女性的2至3倍。
醫師指出, 一名63歲男性病友,20歲時曾因關節腫脹疼痛到醫院就診,也抽過關節液治療,數年前曾跌倒骨折就醫治療,去年經臨床問診發現有發炎性背痛,進一步追蹤X光,發現兩側薦腸關節發炎二度以上,抽血顯示發炎指數上升,吻合病兆,才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
進一步檢查,發現這名男性患者有遺傳基因「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這是9成5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都具有的遺傳基因,雖可助醫師判斷,但帶此基因者只有10分之1的機會有僵直性脊椎炎,並非必要的診斷依據。
當時以撒樂腸溶錠免疫調節劑來治療僵直性脊椎炎合併周邊關節炎,患者回診說:「40多年來,從沒有這麼舒暢過,沒想到竟能有一天早上醒來時,不會感到疼痛」。
醫師指出,很多人下背痛就醫治療後,通常2個月內會好轉;下背痛原因多數都是因為構造問題所造成,像是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等,發炎性下背痛占所有背痛原因約5%,為避免延誤,建議盡早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