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腸病毒疫情創十年新高,讓許多家長聞之色變,小兒感染科醫師強烈建議,如果家裡小孩染上腸病毒,為了安全起見,最好將其他小朋友送至親戚家住一周,隔離開來,以免相互傳染。衛生署長林芳郁則信心喊話,樂觀表示腸病毒疫情二周後將會趨緩。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統計發現,今年腸病毒重症患者中,大小孩占很大比率,其中甚至有一例十四歲的學童,不少二至五歲的大小孩體內沒有抗體,當腸病毒來犯時,就紛紛感染倒下。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院長林奏延表示,腸病毒的初期症狀十分典型,手腳及口腔黏膜都會長出水泡、紅疹,且發燒不退,有些人則會出現咽峽炎。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帶至兒科診所,千萬不可延誤治療時機。
另外,昏睡、嘔吐、抽搐是重症腸病毒的三大特色,萬一小孩出現這些症狀就代表病童已經進入症狀階段,病菌侵入腦幹,演變成腦炎,一定得立即送至大型醫院急救。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提醒,南部腸病毒疫情已經流行了三個月,即將衝上高峰,但中北部則似乎才剛要開始。他建議,中北部家長應該提高警覺,小孩要是出現異狀,就立即送醫,千萬不能耽擱治療時間。
林奏延指出,腸病毒急性期的傳染力特別高,尤其是嘴巴裡長出水泡時,透過飛沫傳染,只需一點點病毒量,就能傳給周遭小朋友。
黃立民建議,如果家中有小朋友感染了腸病毒,最好將其他小朋友送至外婆家或是其他親友家,因為就算家長再怎麼預防,要是沒有將小孩子妥善隔離,相互傳染的機率相當高。
黃立民認為,暑假是降低腸病毒傳染的大好機會,若安親班能做好防疫措施,而家長盡量不要讓五歲以下的幼童進出公共場所,相信疫情可以逐漸獲得控制。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長郭旭崧表示,疾管局有九成信心,從疫情曲線觀察,二周後,疫情會開始反轉。因目前四成病例集中在南部,而南部疫情出現稍緩跡象。
「要打破腸病毒魔咒,唯有發展疫苗」衛生署署長林芳郁昨天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腸病毒疫苗明年可進行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希望兩、三年內用於公衛防疫,但前提要保證其安全。
事實上衛生署國家衛生研究院已成功合成腸病毒三種化合物,二年前並已在美國、國內取得專利,且進入動物有效性實驗,成功阻止病毒侵入細胞,但不敢在小孩身上做人體實驗,該化合物已擺實驗室裡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