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火星第一步?大陸開發基於火星隕石製氧材料

 |2023.11.14
509觀看次
字級
圖為位於甘肅省金昌市的「火星1號基地」,此地的戈壁灘擁有與火星最為相似的地形地貌特徵。大陸在此通過火星生存場景模擬、實體建築仿製、科幻造景等手段,打造出大陸首個火星主題沉浸式實景體驗基地。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到火星上居住是人類的夢想之一,但首先要解決缺氧問題。大陸科研人員利用自主研發的智慧型機器人「機器化學家」,從火星隕石中分析並提取成分,研製出一種新型製氧催化劑,探索出一條在地球外星系就地取材研製化學品的新路,並在14日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機器化學家」名叫「小來」,不僅「會學」還「會想」、「會做」。這次研製催化劑,根據火星隕石的多種化學成分,一共有376萬多種可能的組合配方,如果靠人類科研團隊一一實驗驗證需要2000多年。

中科大教授江俊指出,「『小來』學習了5萬多篇相關的化學論文,用「智能大腦」思考並設計出一個基礎配方,然後做實驗並根據結果不斷調整配比,用6周時間找到最佳配方。」機器人自主發現並研製化學品,為人類探索星空提供了一條新路。

由於火星大氣中的含氧量極低,無法滿足人類生存,近年來,國際科學界發現火星上存在大量的水,那麼在火星上利用太陽能發電,再用電從水中解析出氧氣,成為可行的技術方案之一。

然而「電解水」還需要使用催化劑,來解決製氧速度慢、能耗高等問題,若是從地球運送成本則會非常高昂。

因此,能否在火星上就地取材研製催化劑,成為一個關鍵技術問題。此外,低溫、低氣壓、高輻射的火星環境,對人類登陸後「就地研發」很不利。

中科大羅毅、江俊、尚偉偉教授團隊與深空探測實驗室張哲研究員等合作,利用自主研發的智能機器人「機器化學家」,從火星隕石中分析並提取成分,研製出一種新型製氧催化劑。

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羅毅表示,這項研究成功驗證了人工智慧可以自動研製新材料,將為人類在遠離地球的星球上製備氧氣、建造基地、生產食物等作出貢獻,並利用火星資源研製出更多化學品,進一步探索太陽系深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