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術家跳脫框架 紐約策展探討人類與世界共存

 |2023.10.13
330觀看次
字級
紐約舉辦「齊唱Part 8:潮浪之間」亞洲及太平洋島嶼藝術家聯展,台灣策展人柯念璞(右起)12日在布魯克林工業城與藝術家王虹凱、張恩滿、劉玗合影。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紐約一項聚焦亞洲與太平洋島嶼的藝術展近日登場,5名台灣女性藝術家跳脫框架,創作視野拓展到人類與世界共存等層面,策展人認為這種轉變值得台灣藝術史仔細書寫。

在文化部支持、台灣策展人柯念璞策畫下,紐約藝文機構布魯克林鐵路(The Brooklyn Rail)7日起在布魯克林工業城(Industry City)舉辦「齊唱Part 8:潮浪之間」(Singing in Unison, Part 8: Between Waves)亞洲及太平洋島嶼藝術家聯展,預定展至明年1月12日。

這是鐵路策展計畫(Rail Curatorial Projects)首度聚焦台灣及亞洲當代藝術,共展出17名藝術家作品,包括來自台灣的張恩滿、劉玗、陳瀅如、蘇郁心和王虹凱。

柯念璞12日在展場受訪時說,早期台灣女性創作側重女性身體表現,當代台灣女性藝術家的關懷更廣泛,拓展到人類與世界共存、物種間不同理解、台灣與其他島嶼連結,如此轉變非常重要,但台灣藝術史還沒有好好書寫、認真看待。

出身排灣族的張恩滿以影像、刺繡展現台灣部落面對非洲大蝸牛的態度。這個外來物種是原住民食物一部分,刺繡背面的文獻記載非洲大蝸牛如何在世界傳播,她認為與帝國主義擴張路徑相仿。刺繡特別借用古代航海概念,反映人類航行造成各地物種交換、文化轉化的現象。

劉玗呈現空拍美國西部4州眾多鬼鎮及地理狀態的影片,融合拓荒者、流浪漢、空拍機角色在動畫沙漠營火前的對話,討論對自由的想像,也與台灣隨礦業興衰、廢棄多年的大粗坑聚落遙相呼應。

王虹凱從南韓濟州的風得到靈感,在單一空間中以錄音、攝影、地圖及手冊等形式,以南韓詩人金時鐘回憶1949年從濟州搭船到日本的流亡之旅為主軸,呈現6幕的「音景」。她說,作品雖然關於風,但最根本是呈現人在逃亡、尋找庇護所時想要有什麼社交生活。

圖/中央社

這些作品沒有特別彰顯台灣歷史文化,而是展現當代台灣女性藝術家的寬廣視野,從其他地區的歷史回頭看台灣。

柯念璞舉例說:「王虹凱討論金時鐘跟濟州的關係,並非金時鐘與濟州本身,反而是從這回頭看台灣自身文化。這些逃難、迫害的記憶跟台灣非常相通。」

除台灣外,這次展覽還包含菲律賓、馬來西亞、南韓、日本、薩摩亞、紐西蘭等泛亞地區島嶼的藝術家作品。他們以裝置、錄影及聲音作品,展現當代創作者對戰爭歷史、島嶼文化、性別政治、生態主義與跨國洋流文化的探討與視野。

柯念璞想藉此呈現台灣與南島文化的連結,凸顯台灣藝術家全球史觀中的重要性。

她說:「這項展覽不是以國家為單位,而是以島嶼文化為單位。這些藝術家不認可自己是國家代表,只認可自己是在地文化、島嶼的代表,與其他展覽非常不同。以島嶼在地文化為連結,是與台灣歷史緊密扣合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