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研院南部生物技術中心建立六萬多種不同的「水稻突變基因資料」,工作人員逐一找出「啟動子」及好的基因,應用到其他作物上,兩年來已完成一萬多種。吳淑玲攝
【本報台南訊】為解決全球糧食危機,中研院南部生物技術中心建立有六萬多種不同品系的水稻突變種原庫,除可研發「基因稻米」,提高稻米產量外,水稻基因還可以應用在蘭花、玉米等糧食作物的改良上,掌握水稻基因生長密碼,商機無限。
工作人員正逐步為水稻基因解密,已完成二萬多個品系篩選,找出組織專一性的「啟動子」,目前已掌握到水稻耐過氧化逆境、耐旱、耐鹽分、以及早開花、穗變長、分蘗增多等加快生長速度的基因,預定下半年度可進行基因功能性確定。
中研院南部生物技術中心辜瑞雪博士說,「啟動子」是控制基因的開關,掌握更多「啟動子」就能掌握稻米品種改良,就能利用基因工程讓水稻增產,解決糧食危機,是要掌握生長的密碼,可應用到相近的糧食作物上。
德國生技公司巴斯夫BASF看好中研究水稻基因研究工程,已簽約兩年,有意將水稻成長基因轉殖到玉米,提高玉米產量;水稻基因也可以轉殖到大麥、小麥等。
辜瑞雪說,水稻和蘭花同屬單子葉植物,在演化上較接近,利用水稻基因體研究找出加速生長、提早開花的基因,可應用到蘭花品種改良。中研究計畫,將研發成果申請專利,授權有興趣的國家栽種,甚至出售種子,對全球糧食危機有貢獻,也為國家帶來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