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神經】另類大腦保健要訣 |2023.09.17 語音朗讀 492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科學家發現,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會損害大腦的海馬迴和記憶力,禪坐是對抗焦慮的好方法。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最近有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痊癒者,患失智症和帕金森氏症的風險增加,所以病毒對大腦的損傷是不容忽視的問題。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也曾刊登有關新冠引起神經系統後遺症的研究,這項逾百萬人的研究結果發現,新冠感染6個月後,失智風險發生比率增加33%。發表在《阿茲海默症雜誌》關於新冠病毒引發失智症的研究,使用了TriNetX醫療網絡數據庫,來自68個醫療機構,超過9500萬住院和門診患者的電子健康紀錄,患者包括不同年齡、地區、種族、職業和教育程度。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沒有確診新冠的患者,新冠確診後360天內,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69%。體內自我修復機制有關新冠導致神經疾病機制的研究,據《自然》和《科學》雜誌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直接或間接引起神經細胞受損至少有7個機制:直接導致神經細胞凋亡、攻擊大腦血管、導致缺血缺氧、自身免疫攻擊、神經系統炎症、線粒體損傷、脂質代謝障礙和抑制自噬。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感染新冠一定會得失智症,而是後遺症的風險增加。從醫學角度而言,病毒會損傷大腦,但神經細胞有自我修復機制,人體也有自我修復損傷的能力。也就是說,病毒只是觸發疾病的條件之一;人體內在的自我修復力才是保障健康的基礎。改變生活方式,比如打坐或有氧運動,都可以保護大腦自我修復和再生的機制,進而降低失智的發生率。 人體的「善分子」能增強免疫力,以及緩解大腦損傷。圖/123RF精神道德保護心腦此外,注重精神、道德也會影響神經系統的自我保護能力,也就是說,善良的心態能保護大腦細胞。心理學上,善良、同情、利他主義、慷慨、親社會行為(pro-social)等,科學家將其定義為「能理解其他人的痛苦,並嘗試為他們做點什麼。」在科學家眼裡,善良不僅是心態,而且還要付出實際行動。從科學的角度看,善良對人體健康是否有影響?有一項研究,針對醫護人員遵循同情護理的具體行為對患者病況的影響,結果發現,善心、同情護理可以顯著降低患者每月平均就診次數,使患者每月回診次數減少約1/3 ,患者的疾病復發、重診的次數減少,病情恢復得更快。這就是「善良」療癒的直接影響。人體的「善分子」能增強免疫力,以及緩解大腦損傷。有人認為,善良只是精神層面的東西,但科學研究發現,善良能對人的大腦和身體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在善良、利他當中,大腦後上顳葉皮層的活動更活躍;做善事使人體釋放催產素、內啡肽,並創造新的神經連接;利他的人,免疫細胞抗病毒的基因水平更高。在善良的心態下,人的催產素水平會增加。催產素能提升人體免疫力,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以增強身體的抗病毒感染能力。另外,催產素還能減輕、緩解大腦的損傷,增強大腦的自我修復能力。因此,發揮同情心、做善事,有助於減少焦慮、壓力和抑鬱。從人際關係角度看,善意能促進人們之間建立信任,減少焦慮和防禦,形成良性循環。從能量層面理解,善良還能幫助人們提升健康與幸福感。 與朋友一起散步,藉由對話促進心理健康,結合運動和社交活動,能有效增進大腦健康。圖/123RF5習慣改善大腦健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斯莫爾(Gary Small)醫生表示,維護大腦功能可以強化心臟,不受疾病侵擾,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且更樂觀。日常中培養一些好的生活習慣,也能保護大腦,改善認知功能。他提出5個有效增進大腦健康的習慣。1. 禪坐科學家發現,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會損害大腦的海馬迴(Hippocampus)和記憶力。斯莫爾說,定期打坐是對抗焦慮和憂慮的好方法。2. 感恩有研究顯示,愛挖苦別人不但對心境不利,也對大腦有害。藉由感恩訓練,可以讓前額葉皮質活化,促進大腦健康。3. 學習學習也是有益於大腦健康的活動。有研究發現,與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從事有意義的學習活動,都能減少大腦灰質的損失,抑制與其相關的認知功能衰退。4. 散步持續性的體能活動有助於大腦健康,但不一定要做很劇烈的運動。斯莫爾建議,可以與朋友一起散步,能藉由與朋友的對話促進心理健康,結合運動和社交活動能有效增進大腦健康。5. 睡眠睡眠對大腦能否正常運作有重要的影響。有研究指出,人在睡眠時,大腦正在努力整合記憶及清理白天堆積的毒素。所以要讓自己盡早就寢,並且睡滿7小時。 喜歡飼養寵物的人,除了能減少孤獨感、降低壓力,其實對生理健康也相當有助益。圖/123RF老年養寵物防失智喜歡飼養寵物的人,除了能減少孤獨感、降低壓力,還有提供心靈的慰藉等好處,甚至對人的生理健康也有相當的助益。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年長者養寵物對大腦有益,可以預防大腦功能退化。據美國密西根大學針對年逾50歲成人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相較於沒有飼養寵物者,飼養寵物超過5年的人,在認知記憶方面的測驗得分比較高。這項發表於《衰老與健康》雜誌的研究指出,除了腸道和心臟健康之外,飼養寵物能提供更多的好處,包括預防因老化所導致的大腦功能衰退。這項研究以5年的時間,在全美各地進行調查。研究人員針對有飼養寵物的人,進行為期6年的認知能力測驗。結果發現,相較於沒有飼養寵物但年齡相仿的人,飼養寵物的人,記憶字詞的長期與短期記憶力都較佳。這項研究主張,飼養寵物對年長者有好處。比如,養狗可能會迫使寵物主人起身走動,此外,寵物也能使人感到快樂。有研究發現,日常生活中有動物相伴,可以緩解孤獨感和長期壓力。年長者飼養寵物,與牠們建立友誼,就能逐漸克服孤獨感。生活中有動物的陪伴,能讓長者保持年輕與健康,降低失智風險。 前一篇文章 【以茶會友】世界茶飲文化與經濟 下一篇文章 【情緒動機】科學如何看抱怨效應 熱門新聞 01【詩】 颱風天裡播放Heisei2025.07.1402荷蘭獨特國粹 撐竿跳河大賽2025.07.1003飲食改善代謝症候群 吃彩虹蔬菜穩定血糖2025.07.1104【斗室有燈】我見過利刃般的眼神2025.07.1105WCF主席尼爾森 全家參訪台北道場2025.07.1006【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22025.07.1307如是說2025.07.1008你知道幾種算盤?2025.07.1009減碳救地球 大馬1.5萬人復蔬路跑2025.07.1010走讀國立台灣博物館2025.07.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儀式 創造不凡生活幸福生活來自儀式感如何塑造超人氣公仔創意形象公仔 人氣品牌時尚行銷當義工 可延緩老化創意處方箋 滋養心靈活力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