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紙72變 化身山西晉商大院

 |2023.08.28
468觀看次
字級
王帥棟在江西陶溪川美術館,展出他的瓦楞紙作品〈晉商大院〉。 圖/取自王帥棟微博

【本報綜合報導】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瓦楞紙箱除了扔掉,還能用來做什麼?在中國大陸山西太原一位匠人王帥棟的手上,小到一草一木,大到文化地標,一片片瓦楞紙變身成精美的藝術品。

今年三十九歲的王帥棟出生於山西省原平市一個美術紙藝世家,從小就和紙結下不解之緣。二○一三年他從魯迅美術學院畢業後,開始從事兒童美術教育和品牌包裝設計類的工作。由於工作中經常會接觸到瓦楞紙,留著無用、丟掉可惜,於是王帥棟結合所學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知識和家族傳統技藝,開始探索瓦楞紙創意作品。

工序多層複雜

體現家傳技藝

有感於瓦楞紙的紋路、顏色和山西黃土高原地貌特徵較為相似,王帥棟將山西地標作為創作主題,透過瓦楞紙特有的色彩和質地,把黃土高原厚重樸實的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創作時,王帥棟使用傳統工具,如裁紙刀、斜剪刀、雕刻刀、剪紙剪等,簡單的作品可能需要幾個小時,複雜的則需要數天或更久。

王帥棟創作一系列以山西省文化地標為主題的瓦楞紙作品,例如:雲岡石窟、五台山、洪洞大槐樹、晉商大院,並命名為「山西魂」系列,在各地展覽時受到許多參觀者青睞。

王帥棟說:「瓦楞紙作品和童年記憶中的家族傳統紙藝作品,雖有材質和工具的差異,但在構思設計、精準下刀、美感搭配等方面都體現家傳技藝的精髓。」

瓦楞紙作品創作需要經過繪製、裁剪、雕刻、黏接、修整等多道工序,其中黏接最為複雜,需要將大小不一的瓦楞紙片依次拼接,王帥棟提到,他耗時最久的一件瓦楞紙作品花費三個多月才完成。

紙箱循環利用

傳遞環保理念

雖然創作並不容易,但在王帥棟眼中,瓦楞紙一步步變廢為寶的過程本身就樂趣無窮,他表示:「瓦楞紙在生活中十分常見,透過這樣的紙藝文創,不僅可以傳播中華文化,也可以傳承保護家族傳統技藝,重要的是還能傳遞紙箱循環利用的環保理念,我覺得很有意義。」

在王帥棟心中,每張瓦楞紙都有靈魂,紙藝創作者的使命, 就是讓普通的瓦楞紙,在自己手中綻放生命的妙趣,歷經十年來的探索追求,王帥棟解釋:「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憑藉嚴謹的態度和堅守,王帥棟的瓦楞紙作品愈來愈精美,也受到更多人的喜愛。

他在太原市萬柏林區創辦石榴樹美育工作室持續創作,並透過文創開發和課堂教學的方式,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讓更多人接觸並喜歡上瓦楞紙創意作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