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木頭紋理有迴旋、塊狀和明暗的不同,張晏睿大學時,在古蹟修護課感受到木作器物的溫度,選擇用老物件的靈魂融入新創,作品廣受好評。
「我不喜歡做單一的事、喜歡創新和突破」,張晏睿原本想走古蹟、老物件修護,但因規矩多,他依循自己對木頭的情感,改以延續木料的生命為目標,開始木作人生。
張晏睿設立「共生學堂」,一間大型倉庫儲存工藝木料、一個工作坊,還有大小隨興的工藝創作,是生活樂趣,也是創意呈現;每一個器物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有的是從撿拾漂流木取材,也有拆遷老建築的廢檜木料。
張晏睿的「木作人生」吸引很多上班族用雕刻刀宣洩壓力,不管是花瓶、餐具,或是歪扭的作品,都有滿滿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