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華經濟研究院昨發布7月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製造業PMI是46.1、非製造業NMI是55.7。中華經濟研究院長葉俊顯表示,7月PMI指數回跌2.2,已連續5個月緊縮,主因上個月因庫存過低造成的短、急單效應,只是短暫的夜晚煙火,製造業仍在等待終端需求復甦的黎明。
PMI以50%作為榮枯線,當指數高於50%,代表景氣呈現擴張,反之則為緊縮。
葉俊顯指出,從新增訂單和生產指數觀察,上個月電子暨光學產業回報短急單補庫存,以及AI效應並未擴散延續,且集中在少數特定供應鏈,再加上中國大陸振興政策並未出現顯著效果,使得7月PMI指數再度緊縮。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去庫存已不是最大問題,缺乏信心、終端需求復甦才是關鍵。
不過,葉俊顯也提到,有業者回報美國客戶開始下單,但中國大陸市場尚未出現振奮消息,景氣是否在第3季落底恐怕還要觀察。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簡錦漢則指出,當前台灣製造業情勢仍在谷底盤旋,7月PMI比6月還差一點,但不用太悲觀,因為美國第2季GDP有超過2%的成長,通膨率也受到控制,經濟硬著陸的疑慮已漸漸消除,若美國聯準會升息動作放緩,相信歐美終端需求也會慢慢上來。
非製造業方面,7月NMI已連續九個月擴張,指數續揚1.1,再度擴張至55.7%。葉俊顯指出,同樣在「商業活動」、「新增訂單」指標,受到暑期效應、國人報復性消費出國及百貨今年恢復年中慶等,使得住宿餐飲、零售和其他非製造業的商業活動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