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人對癌症免疫機制有重大發現,未來可對癌症病患量身訂作治療策略。榮陽團隊發現,癌症病患若有大量的第三號誘餌受體(DcR3)表現,不僅癌症惡化速度快,對化學治療藥物的反應也差,應該給予組蛋白去乙醯化抑制劑,減少DcR3的濃度,增加病人存活率。
過去醫學界已經發現,腫瘤細胞附近有大量的巨噬細胞聚集,巨噬細胞本來是人體免疫機制,會攻擊外來物,保護人體,但這些原本該殺死癌細胞的巨噬細胞,不僅不殺癌細胞,反而促進癌細胞增生與轉移。
榮陽團隊過去已經發現,腫瘤裡面有大量的DcR3,會促使血管新生,並調控巨噬細胞的分化。
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暨免疫學中心主任謝世良指出,病患血液中的DcR3濃度越高,則癌症惡化的程度越高,存活時間越短,並且造成病患對5FU、VP16等抗癌藥物和化療的效果變差。
該研究讓癌症治療出現新契機,謝世良說,經過研究證實,乙醯化讓病患對化療藥物反應不佳,若是在化療時,加入組蛋白去乙醯化抑制劑,降低DcR3所造成的免疫抑制,就可以增加治療的療效。未來癌症病患治療之前,若事先偵測DcR3在血中的濃度,就可以選擇更適合的化學治療策略,而且不是亂槍打鳥,使用各種副作用強大的化療藥物,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與存活機會。
此外,現在的癌症新藥,多先在老鼠身上進行動物實驗,但是老鼠體內沒有DcR3,無法反應DcR3病患對化療藥物的反應。榮陽團隊也成功培植出有DcR3的老鼠「第三號誘餌受體基因轉植鼠」作為實驗模式,未來可用以探討抗癌藥物的有效性。
榮陽團隊此一重要發現,已經連續兩篇刊登在世界知名的腫瘤暨免疫學期刊「血液」(BL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