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保健》淺談大腸直腸癌

◎陳威達 |2008.05.28
3211觀看次
字級

國人因飲食習慣改變,致使大腸癌發生率及致死率逐年上升,直至民國九十六年,約連續十年位居癌症死因第三名。

古代中醫稱大腸直腸癌為腸風、腸蕈、腸癖等,而稱肛門癌、肛管癌為鎖肛痔、癰痔。

大腸癌病因病機,中醫與現代醫學相似:尊榮人(多為痰濕體質)養尊處優(少運動),多食肥甘(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飲食)、燥熱(燒烤煎燻炒炸,使食物焦化產生環狀碳氫化合物致癌物)或不潔之物,少食蔬果→導致脾不健運(消化不佳、排便異常)→濕熱蘊毒(促癌物及致癌物瀰漫腸內)→下迫大腸(刺激大腸黏膜)→熱傷腸絡(大腸直腸黏膜逐漸發炎)→毒邪成癰(累積刺激成為腺瘤性瘜肉)→逐漸發生癌瘤(癌細胞逐漸成擴大,更甚轉移他處)。

大腸直腸癌症狀,中西醫所見雷同。病患早期症狀不明顯,隨病情發展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次數增多、便秘腹瀉交替)、糞便形狀發生改變(如變細)、糞便性質改變(如便血或糞便帶血、肛門出血、排泄黏液)、腹痛、裡急後重(稍有便意就急著要解,解完大便仍想再解)、肛門墜痛、末期或可摸到腹部腫塊及淋巴結腫大、腸梗阻、食慾不振、長期貧血及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

中醫對大腸癌大致分為五至七個證型,隨疾病進展,或可分別為:濕熱下注型、毒邪壅盛型、濕熱內蘊型、氣滯血瘀型、腎寒濕型、肝腎陰虛型、氣血兩虛型等。

初期大腸癌中醫治療效果亦佳,有些瘜肉腫塊,或可從腸壁上脫落,自然從腸道排出體外。

對大腸癌建議食療食材:如麥麩、黃豆牙、馬鈴薯、玉米、香蕉、紅薯、糙米、胡蘿蔔、萵苣、菱角等。

大腸預防保健:

一、手部按摩,經常按壓雙手姆食指間的合谷穴。

二、隨時順時鐘按摩腹部。

三、改變烹調方式,少用燒烤煎燻炒炸,多用水煮或清蒸。

四、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及糙米全麥食物,並可補充天然維他命ACDE等。

五、少吃肉類及動物性脂肪,避免攝取過高熱量、體重過重。

六、飯前身心放輕鬆、飯後散散步。

七、養成每天排便早晚各一次及運動的好習慣。

最後提供大腸預防保健的中藥

:例如茯苓、芡實、蓮子、山藥、薏仁、決明子、何首烏、丹參等。

(作者為中醫學碩士、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