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塌陷成天坑 可以這樣預防 |2023.07.10 語音朗讀 281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路面塌陷形成「天坑」的事件頻傳,專家表示,是土砂因自來水爆管、擋土工程沒做好等因素流失,導致地層不穩定。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路面塌陷形成「天坑」,專家表示,是土砂因自來水爆管、擋土工程沒做好等因素流失,導致地層不穩定,除了從工程與設計面預防並定期巡檢,民眾的「體感」也可成為利器。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長莊均緯表示,「天坑」常見原因包含自來水爆管、過度抽地下水導致路基塌陷、包泥等,原理都是土砂流失,如此一來地質自然就不穩定。莊均緯以南京西路案為例,就是因汙水管線破損,土砂跑進管子裡,旁邊的地質就會流失崩塌;或是開挖工程時擋土工程沒做好,讓土砂跑到開挖面,也會出現天坑。如果天坑原因跟水有關,如自來水爆管或有滲漏等,水會讓土砂更易流動或是堆積在路面等,就會產生坑洞;而之前信義區坑洞也是因地下連續壁灌漿時出現「包泥」,意即泥巴跑進混凝土裡,使本該為混凝土構造的連續壁出現一個較脆弱的點,水從此處滲入後,地表因而塌陷。圖/中央社莊均緯說,要預防天坑,除了工程與管線設計要事先規畫並確實執行以外,也必須定期巡檢。莊均緯特別指出,台灣地震多,可能民眾都習以為常,但還是要養成多留意自家與周遭的習慣,例如梁柱有無歪斜、地面是否出現原本沒有的裂縫等,不要因為「震完好像都沒怎樣」就掉以輕心。另外,莊均緯說,體感也可用以觀察周邊地質是否穩定,例如走習慣路線時覺得高低或角度不太對、有哪邊「怪怪的」,可以找里長商量或是土木專家來評估,就有機會及早預防天坑問題。《延伸閱讀》南京西路天坑擴大 技師鑑定無疑慮拚本周通車先前北市信義區出現長15公尺深3公尺「天坑」。圖/北市府提供 前一篇文章 南京西路天坑擴大 技師鑑定無疑慮拚本周通車 下一篇文章 夏日戲水要留意 自救救人方法看這裡 熱門新聞 01台中新社花海 重現經典卡通2025.11.0602WTA、ATP年終賽 獎金創新高2025.11.0703佛光佈教師、友愛服務隊 精進行佛2025.11.0604《365日》贈嘉義香湖國際大飯店 佛光人結書香善緣2025.11.0605【生活快門】 喜見採茶女2025.11.0606日中文化藝術季 大阪佛光合唱團獻唱2025.11.0607水星室內樂團表演 中美寺傳遞愛與和平2025.11.0608【牽手一生】 最深的愛是 我陪你2025.11.0609健保補充保費變革 政院急踩煞車2025.11.0710【島嶼拼圖】乘著秋風入寶山: 走訪漯底山自然公園2025.11.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通霄電廠閃鳳凰 大煙囪「放倒」台近7成員工薪資 低於平均訪歐返台 蕭美琴:處境艱難不退縮魏哲家:黃仁勳來要更多晶片興達電廠 應變演練澎湖馬祖包機 空中交通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