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特生中心以4季量測的結果顯示,草生栽培的香蕉園地被均處於吸收大氣二氧化碳、進行固碳作用狀態,其一年固碳量高於慣行香蕉園的10至150倍。圖/特生中心提供
【本報南投訊】農委會特生中心在南投縣中寮淺山地區,針對慣行栽培及友善草生栽培的香蕉園進行地被碳通量的監測,結果發現友善草生栽培的香蕉園地被固碳量遠高於慣行栽培農法,有助於農業進行減碳,有望增加農地碳匯。
特生中心表示,以往的慣行耕作農業,使用大量化學肥料、殺蟲劑及耗費能源等方式來達到高產量的目的,這都會直接或間接造成土壤物理、化學性質改變與生物相組成失衡,導致後續的作物生長不良與病蟲害爆發。
特生中心說,近年有部分的農友響應友善、有機的農業耕作方式,慣行農法通常會使用除草劑,友善、有機農法則是不施用或減少除草劑的使用,甚至採用草生栽培的方式,不同耕作法對地被植物的影響明顯不同,因地被植物覆蓋度不同會影響土壤的濕度和溫度,進而間接影響着土壤呼吸,土壤與大氣之間的二氧化碳通量也會發生變化。
為了解不同農法地被對碳通量的影響差異,特生中心從民國110年起於南投縣中寮鄉的慣行及友善草生栽培的香蕉園,以罩蓋法實地進行地被碳通量的量測。以4季量測的結果顯示,草生栽培的香蕉園地被均處於吸收大氣二氧化碳、進行固碳作用狀態,其一年固碳量高於慣行香蕉園的10至150倍,可見果園草生地被,不僅有益於生態環境,對農業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