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玄
散步走到中正紀念堂,總會經過一棟大片國宅。三、四十前,國宅落成時,是台北的指標型國宅,因靠近中正紀念堂,雖是國宅,卻也房價高昂,非得不吃不喝十幾年才能買得起。沒想到近年來發現它是海砂屋,據說房價大跌,政府準備拆了它重蓋,居民好似受了大打擊似的,以前高價買屋,現在動彈不得,有些店面掛白布條,抗議政府要拆屋。
買到海砂屋,是個房屋結構上的災難。南韓電影《天坑》,也是高房價下買屋的災難,更誇張的是,整棟公寓因為塌陷,掉到地面幾百公尺之下,地上形成一個大坑洞。
房屋掉入地底黑洞
電影主角東元,是個公司小職員,奮鬥了十一年,升上科長,好不容易籌到頭期款,才能在工業區改建的公寓社區裡,買到一層樓房。房屋地點在首爾,正如我們能在台北購屋般不容易,雖要擔負二十年的房貸,仍讓中產階級的東元一家三口興奮極了。
沒想到,買房卻是災難的開端。一開始,兒子發現彈珠竟可在地板上滾動,太太發現門窗卡卡的不好開、關,都已讓觀眾嗅出這棟公寓樓大有問題。一星期後,東元舉辦喬遷宴,邀請幾位好同事來家裡吃飯;晚上下大雨時,整棟樓房竟然逐龜裂,然後轟然一聲,塌陷到地底下去。
展現拍災難片能力
記得前幾個月,美國邁阿密海邊大樓倒塌,至少只像地震般,地面還看得到塌陷的房子;而南韓製作的這部《天坑》,樓房則掉入地下幾百公尺,猶如礦坑的地底黑洞裡。
在這部電影的前半段,導演展示了許多人際間的幽默,如同事間對買房問題的相互揶揄、東元與鄰居的磨合等。但樓房陷落地洞後,驚心動魄的畫面顯現出拍大型災難片的能力。
後段的眾人自救行動和消防隊的救援,除呈現互助、團結才能活命外,不少親情、友誼的感人的情節,也在這後段穿插,成為情節面面俱到的災難片。
本片讓人省思的是,在高房價的都會區,買房要注意很多地方,房子底下的地質問題,常是讓人忽視的地方;如以前是沼澤區或地震帶所經過等問題,建設公司或房仲是不會提起的,自己可能要多做點功課,買房才不會有後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