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中央氣象局
台灣地區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 (Pacific Ring of Fire),無時無刻都會面臨地震的威脅,如果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發生強烈地震,生命財產的損失將會極為慘重,因此許多人都希望地震也能像天氣預報一樣,有所謂的「地震預報」,讓我們能提前做好防震措施。有時在報章雜誌或網路上,會有所謂專家發表「預知」地震發生的消息,但是地震真的能被預測嗎?
地震發生 3種可能
科學家認為地震發生的原因可能有3種,分別是「構造性地震」、「火山地震」與「衝擊性地震」,其中以「構造性地震」、也就是「板塊運動」造成的「地殼變動」為主;地殼由板塊組成,漂浮在地函之上,這些板塊受到各種張力、壓力、重力和地函對流的作用,彼此之間以每年幾公分的相對速度緩慢移動,這時地殼因為受到擠壓而產生應力,當應力累積到地層可以承受的極限時,地層會瞬間破裂產生位移,這時擠壓變形所累積的能量在瞬間爆發,造成地層「錯動」而引發地震。
我們目前知道「斷層」是地震釋放能量的地方,但是科學家卻無法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與規模,主要的原因是地震發生在地底下,我們無法一眼看穿,對於地震發生的機制與過程,科學家們還沒有辦法充分理解,更不要說「預測地震」了。雖然民間有許多謠傳預測地震的方法,但這些理論都無法通過科學的方法驗證,就算真的成功預測,也只是機率問題僥倖猜中而已!無法作為地震防災預警的依據。
地層錯動 前兆觀測
雖然現在還沒有能預測地震的方法,但由於地震是因為地層錯動所造成,在錯動之前所產生的一些變化,包括地層受到擠壓產生的變形、以及相關的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學現象,可以作為地震前兆 (Earthquake Precursor) 研究的依據,科學家們針對可能與地震相關的物理量進行量測,例如地下水、地殼形變、地磁等,比較其是否有明顯差異,以作為地震前兆進而探討是否有大地震發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