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宗華作品〈變〉,結合川劇變臉及小孩童貞臉孔,隱喻人處在社會中時常變換角色或態度,仍要保持初衷。
圖/陳苡葳
【本報雲林訊】丁宗華一雙把玩木頭的巧手,將職業變成技藝創作,成天與木為伍,他幾乎快與木頭合為一體,活靈活現的作品,不僅賣得了錢,也讓他多次走進國家藝術殿堂,獲獎無數。
丁宗華是雲林台西人,農家子弟出身,一九七九年師事萬華「華山佛俱店」林丹明,一九九五年帶著妻小回到雲林縣四湖鄉,創立木雕工作室,開始個人神像雕刻事業。
精通技藝 好奇是關鍵
一路走來超過四十年,丁宗華回想初入行拜師、學藝過程,他白天工作、觀摩,晚上下班自己鑽研、不懂就問,終於熬出頭,他感謝自己常保好奇心,對每項事務都有心研究,才能推進自己走到今天。
每天埋頭在木頭堆裡的丁宗華,自詡為「木頭人」,除了練就一身木雕、彩繪、粉線雕與漆線雕等技藝,還無師自通研習的粉線、漆線技巧,經常受邀至教育單位講課。
丁宗華熱衷學習、創新且樂於分享。他說,非常投入與人真心交流的過程,創作時也是同樣心情,有觀賞者曾稱讚他的作品「有淨化人心」作用,給他很大的鼓舞。
一般木雕師認為工作做好、做到退休就完美了,並不會想嘗試創作,但這對滿腦子想法的丁宗華而言,可能是「酷刑」;他在二十多年前,觀察到地方古老文物漸漸消失,意識到轉型的重要,於是開始嘗試透過木雕留下這些記憶,卻變成他創作的起點。
妻子、兒女的生活互動,也是丁宗華創作文創品的靈感來源,因為不太會行銷,作品沒辦法走上商業路,自謙只會埋頭苦做的他,反而從各項技藝中得到成就感。
雙面臉孔 提醒莫忘初心
他的創作跳脫固定式的雕刻作品,近年嘗試「零死角」作品,例如〈變〉即是雙面呈現川劇變臉及小孩童貞臉孔,丁宗華分享,就像人生旅途中,面對不同的人時會變換不同角色,有時甚至不得不偽裝自己,儘管如此,他希望大家依然要保有赤子之心、不忘初衷,用純真的一面看待世界,這項作品獲得雲林縣文化藝術獎第二名,且曾至嘉義展出,獲讚「用傳統技藝,打破既定印象」。
丁宗華說,每個人的技能、做法不同,風格也無法完全復刻,因此不怕別人參考。他認為,只要隨心所欲創作出具象化的作品,不給自己打分數,便能快樂、長久投入,下次學到新東西時再精進,毋需對自我要求過多。
人生道路上偶會遇到坎坷、挫折,這會使人受傷,但也使人成長。丁宗華表示,遇多了,不得不堅強起來,但不做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事,便問心無愧,他的作品寓意也是如此,希望觀眾能夠體會內心世界的處事方法。
「保持創作心,求新求變」丁宗華的八字箴言,他指出,木雕工藝已走進學院派,但粉線雕、漆線雕等單項技藝只有藝師會,之後可能會失傳,希望從國小、國中推動文化教育,保存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