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CER)預期,台灣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將在今年超越日本,南韓則在明年,原因是日圓對美元重貶,加速了這個由生產力差距造成的趨勢。
《日經新聞》報導,JCER表示,台灣人均GDP超越日本的時間點, 比去年預估的2028年大幅提前,南韓超越日本的時間點也比原估的2027年提早。人均名目GDP是評估人口財富的指標,國際貨幣基金(IMF)和聯合國的數據顯示,日本去年人均GDP為3萬9583美元(約新台幣121萬元),比南韓高13%,也比台灣高22%。
日圓從去年到今年已貶約20%
儘管日本人均GDP被超越的原因,包括勞工生產力、平均工時以及就業率,但最主要因素還是匯率變動。新台幣、日圓及韓元兌美元匯率今年來都貶值,日圓的跌幅最重,從去年底到今年11月約貶20%,幅度甚於新台幣和韓元的約10%。
日本人均GDP被超前,不太可能是短暫現象。整個2020年代,台灣人均GDP預估每年將平均成長6.2%,南韓增加4.8%,但日本預料只會成長1.3%。
台灣和南韓的政府及其他領域轉向數位科技的速度,都比日本快,拉大勞動生產力成長的差距。在2020年代,生產力預估將為台灣和南韓的人均GDP成長率增添約5個百分點,多於日本的2個百分點。
這個趨勢將讓日本人均GDP落後所有「亞洲四小龍」,因為日本已在2007年被新加坡超前,又在2014年落後香港。日本人口日漸老化,年長人口占比為舉世最高,已對經濟造成壓力。不過若比較15~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日本人均GDP領先台灣和南韓時間則會更久。南韓預估將在2031年超越日本,而台灣在JCER預估的直到2035年,都仍將落後。
清零拖累 估陸2036年後也難超美
JCER每年12月都會發布亞太地區18個經濟體到2035年的長期增長預測。當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時,JCER預測北京當局能很快遏制病毒和重新開放經濟,中國大陸最快將在2028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經濟體」,然而2021年JCER將這預測推遲到2033年,理由是「北京當局更嚴格的IT法規會阻礙創新」。
而2022年的預測設想中國經濟增長將在2030年代進一步放緩至3%以下,2035年更將降至2.2%、比2021年的估計下降0.8個百分點,更靠近美國同年1.8%的增長率。中國經濟增長預期放緩背後有2個主要因素:首先是剛鬆綁的新冠清零措施,另一因素則是「美國對中國出口的限制」。JCER認為上述2個因素將減緩中國經濟增長步伐,同時如果台海發生衝突,中國經濟將因外國公司加速撤出而進一步受阻,從長遠來看,中國人口下降也將拖累經濟增長。 JCER表示「即使到2036年之後,中國也無法在經濟上超越美國」。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昨天表示,蔡英文總統2017年剛上任就宣示要改善青年低薪。但據主計總處統計,台灣薪資平均數遠低於日、韓、新加坡等鄰國,算上物價指數薪資更是負成長。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呼籲,蔡政府可參考國外做法,鼓勵企業加薪分享員工,並拿出公權力改善低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