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州遠征南極拍片 簽下生死狀

 |2022.12.15
784觀看次
字級
楊力州遠征南極極點拍攝紀錄片《無邊》,拍下在狂風暴雪中的台灣南極長征隊。 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曾隨節目遠征南極48天,以徒步方式追尋百年前英國探險家路線前進,這部以《無邊》之名的影片,在4年之後,於今年金馬影展與影迷見面。而在2018年出發拍攝之前,團隊還簽下生死狀,過程驚心動魄不說,楊力州也在片中自揭憂鬱症的奮鬥經驗,並透露他的最大感觸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在南、北極,而是自己的心靈。

生命問號連篇  自己默默承受

零下30℃的嚴寒環境,幾乎每天睜眼都是狂風暴雪;失溫、凍傷、缺糧險境……這些不是災難電影的情節,而是楊力州50歲時,前進南極點的日常生活。難上加難的是,啟程前,楊力州已經有了憂鬱症症狀。

2016年左右,楊力州開始出現情緒相關症狀,對生命浮現多重疑問──人生真的有意義嗎?痛苦是否會有停歇的一天?起初,他拒絕面對,也不願與親密的家人談論,而是自己默默承受。

2年後,在探險節目邀請下,楊力州拿起攝影機,與橘子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暨橘子關懷基金會創辦人劉柏園、藝人宥勝、超馬選手陳彥博及2名大學生林語萱和吳昇儒,組成長征隊,前進南極點。相距10年前,楊力州曾赴北極拍攝,這次走訪南極,使他成為全台灣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征服北極、南極點的紀錄片導演。

南極環境嚴峻,尚未遠行,隊員們就必須先寫好遺書,留下一紙給家人的交代。對楊力州而言,這就像是一個與自我告別的儀式,內心平靜地簽下生死狀,象徵著接受未知挑戰的決心,這份未知,甚至包含一去不返。

48天的遠征歷險、15天徒步350公里,楊力州用鏡頭記錄了隊員的血淚與掙扎。

除了生理上必須忍受寒風刺骨、身軀疲憊,心理上也必須經驗巨大的磨難。旅程後段,隊員們甚至很少交談,雖然結伴成行,卻也必須獨自處理情緒,如同一場直面脆弱的「內觀」。「老實說,在極地上廁所、吃東西的不方便,那些都還好。」楊力州回憶,長征期間,躲進帳篷裡獨自流淚,幾乎是隊員們的家常便飯。孤獨需要勇氣,面對自己的脆弱更是如此。「在南極,我們有很大量的時間可以跟自己相處,那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憂鬱情緒入片  邀人一起跨越

但楊力州表示,也正是這段煎熬的過程,讓他一步步面對心中的惶惑。在雪地中的無助、恐慌,就像面對漫無邊界的憂鬱。楊力州說,原本瑣碎的生活小事、吃喝拉撒,在遠征期間都顯得無比重要。在那裡,他重新理解生命是怎麼一回事。

「要說這段旅程有什麼療癒力,我覺得比起療癒,明白更重要。」所謂明白,是理解到人生未必有意義跟目的;但看明白了、清楚了,才能勇敢面對心中黑暗,並為人生帶來突破。

南極之旅沒有「治好」楊力州的憂鬱症,但他坦言,回國後,他更能從全新角度看待創傷與情緒。他建議受困於情緒中的人們,「當你發現生命沒有意義,就去做讓你害怕的事」。

把憂鬱情緒拍攝成紀錄片、讓更多人能夠同理與共鳴,對楊力州來說,就是一步巨大的跨越。或許比起急於痊癒,於他而言,更希望能與憂鬱和諧共存,把每段過程都當成禮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