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里中
小學開始我就喜歡讀《三國演義》,當時年紀小,覺得過五關斬六將的關公好神勇,趙子龍既帥又武功蓋世,料敵神算的諸葛孔明簡直神仙再世……如果我有這些人的才能和一匹汗血寶馬,那我就能出入如無人之境,就是世界第一完人了。
小時候的幻想一直伴我一路求學與工作。在學時我的成績不是頂尖部隊中的一員,每逢成績單發放的日子,我總是憂心如何向父母交代,如何從他們失望的眼神中找回希望。就在與失落的拔河中完成學業後,有了一技之長。工作中我也不是績效最佳者,但我願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來完成交付的任務,我咸信上天不會辜負努力的人。當我決定創業時,其間的挫折更讓我在夜闌人靜時屢次痛哭。每每壓力暴表,暗潮快將把我淹沒之際,我都把《三國演義》的人物一 一搬到面前,想像我是關雲長,我是趙子龍,我是諸葛孔明,我具有不同一般人的超能力,要武能武,要文能文,我一定可以過關斬將。就在我一齣齣角色扮演中,竟也一 一克服困難。
《三國演義》是我的床頭書,掌中書,心中書。青少年時的憧憬,青年時期的衝刺,而今進入中年的我,已然貼近書中人物的年紀,似乎更能領略他們的人生行路。現在閱讀三國,腦海總能自動出現每個人物的出場、過程與結局。但,不論戰功彪炳或威名顯赫 或……最終皆如首頁的題詩:「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可以說中年讀三國,變成在讀人性,良善的與醜陋,無奈與面對,抉擇與判斷,為己與為人,每一個選擇,都需要智慧。許多書中人看似無能,其實胸藏丘壑。
如劉備,以前非常討厭他,因為千來轉去,唯沾了一個正統劉氏後裔之名,天下有為之士便紛湧而至。他懦弱溫吞,永遠是別人幫他解決危難,一個大男人就只會哭。不喜劉備原因太多,第三九回是一例。
劉表差人請劉備赴荊州議事,孔明隨之前去。劉表欲以荊州付予劉備,他拒絕。孔明問原因,劉備回說不忍乘其危而奪之。不久,劉表長子劉琦請見劉備,請劉備救他,因為繼母不容,性命危在旦夕。劉備忙說這是賢侄家事,不方便介入; 眼角卻朝孔明看。劉琦後求救孔明,孔明也回說「疏不間親」,何能為公子謀? 熟料,劉備在劉琦臨走時附耳獻計。次日,劉備推說腹痛,讓孔明回訪劉琦。回訪時,劉琦依劉備之計,終於讓孔明獻出「鎮守江夏 」之策。
劉備想救劉琦,卻不想落人口實,將事情推至孔明身上。孔明是明白人,心裡或許也知劉備之意而順水推舟。只是,一個滿口仁義道德之人,卻不敢承擔,怕東怕西,表裡不一,讓人難以談上喜歡。
然而,又不得不承認劉備實在是太洞悉人性了,一句話將諸葛孔明掐至手掌心。即便他明白劉禪扶不起,仍然付諸於孔明。而諸葛又太重然諾,最後累死自己,劉禪卻是安然生活。在現在社會裡,真的要能劉備,也要能關雲長,要能趙子龍,也要諸葛孔明,人不能太剛硬,也不能太順弱。這是我從小讀三國讀到中年的體會。
流離顛沛,寄人籬下的劉備,三顧茅廬,等到孔明為其解說天下定三分之「隆中對」後才豁然開朗。然後,不論大將小兵,乃至平民百姓婦孺老少,有名、無名者,逐一登場,不論主角、配角、跑龍套、過場的,都盡責盡分扮演,一起演出了「三國演義」這部大戲,造福後世如我這般的閱讀者,以另一種形式學習生活與對應生命。
誰是三國真英雄?以前總要從中找出幾個,現在則不如此了。能從書裡領略點人生,以他山之石自省,用真心面對自己,至於結局如何,非個人所能左右,盡心盡力去做就是了。現在的我,遇有困躓之時,仍會沿用《三國演義》的「角色扮演」方式為自己解困充電,期在這場人生大浪中,努力扮演好屬於自己角色,才不辜負這本書長久以來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