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有關「全球化已死」的報導似乎被誇大,據彭博資訊報導,儘管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大流行、英國脫歐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等事件,撼動了世界經濟大國曾根深蒂固的商業往來方式,但這些貿易強權,正以七種方式重塑其傳統關係,並改變全球貿易格局。
美加大制裁 反促中市場區域化
首先,英國貿易政策觀察(UKTPO)估計,在去年元旦英國─歐盟貿易合作協定生效後,英國對歐盟的出口減少百分之十四。
其次,美國決策者呼籲企業找尋能強化供應鏈,並減少美國經濟對大陸等專制政權依賴的方法。拜登政府推動「友岸外包」生產和製造,已穩定增加了美歐之間的貿易。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被稱為「iPhone城」的鴻海鄭州廠十一月底爆發抗爭事件,剌激蘋果加快轉移生產計畫。根據參與討論的人士表示,蘋果公司要求供應商更積極規畫將組裝移往印度和越南等國,並尋求減少對鴻海集團等台灣組裝廠的依賴。
前鴻海主管潘齊卡(Dan Panzica)說,越南的製造業成長很快,但缺乏勞工;印度則是各政府層級之間缺乏協調,每個邦的法規與運作方式各不相同。
第三,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制裁、關稅和出口限制,正在鼓勵陸企分散其出口目的地,並擴大進入非美國市場的機會,尤其是在亞太地區。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的成立,將在未來幾年進一步加速大陸的區域化趨勢。
美俄切斷經濟聯繫 伊拉克受惠
第四,美國的制裁和拜登政府決定撤銷俄羅斯在世貿組織的大多數基本權利,實際上切斷了美俄的經濟聯繫。 結果,俄國現在與美國前戰略敵人伊拉克的商品貿易,超過與美國的貿易。
第五,中國大陸「統一」台灣的目標,正在與其貿易夥伴產生摩擦。例如,立陶宛二○二一年和台灣互設代表處,引起北京的強烈反對,並導致立陶宛對大陸的出口下降百分之七十五。
第六,在俄烏戰爭後,德國實際上增加了從俄羅斯的進口,以確保在歐盟出口限制生效之前獲得關鍵商品。
第七,華府對大陸半導體製造能力的擔憂,正促使企業生產晶片的方式出現劇烈改變。據Cowen公司,未來五年半導體業者總共將花超過一千一百億美元,在大陸境外興建半導體製造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