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詩閔
古早農業社會,家家戶戶掌勺的人都有獨門手藝,小時候小孩沒零食可吃,我阿嬤會用麵粉變魔術。
在那個用傳統大灶生火、煮水、煮飯、炒菜、煲湯、做「粿」的年代,我阿嬤會把麵粉放進大灶上的炒鍋,耐心用小火翻炒,攪拌出香氣濃郁的麵粉,火候、時間務必抓得準確,炒好的麵粉再灑上些許紅糖,加上熱開水攪拌開來,就是滋味甜美,讓孩子口水直流的麵茶。
麵茶的原料很簡單,手工製作卻很費力耗時,各家媽媽麵茶的祕方都不同,每家的麵茶都有自己媽媽的味道,這種味道是獨一無二的。
年歲漸增後,有時就是想找過去的味道,回味一下舊日。品嘗麵茶如品嘗人生之味,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麵茶是媽媽的味道,銘心刻骨,給了孩子深刻美好的感受。
已過耳順之年的媽媽回憶,童年時吃麵茶的喜悅,至今依然深深印在腦海中。麵茶雖是簡單而平易近人的美味,卻象徵了可貴的母愛,成為回憶裡童年的好味道。
大多數的媽媽都是為了孩子、丈夫、家中長輩才下廚的吧?洗手做羹湯的瑣碎,並不是令人感到愉悅輕鬆的事,現在七十歲以上,像我阿嬤一樣的女子,許多都能做麵茶、麻糬、紅龜粿、粽子,能做辦桌宴席菜,傳承古早年代的傳統滋味,是台灣家庭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