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傳臨濟正宗第四十九世心謙法師 依融法師

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人間福報編輯部整理 |2022.10.17
2791觀看次
字級
星雲大師與依融(右)、紹覺法師(左)於仁愛之家合影。圖/佛光山提供
早期大師派了依融、紹覺兩位法師前往「仁愛救濟院」服務,開創台灣佛教界比丘尼負責社會慈善事業服務之先例。圖/佛光山提供
2010年10月,梅姬颱風重創宜蘭蘇澳一帶,依融法師及佛光山法師於蘇澳、白雲寺、南方澳等災區進行「灑淨送平安」儀式,撫慰民心。圖/佛光山提供
圖/佛光山提供
圖/佛光山提供
佛光山蘭陽仁愛之家走過50年歲月,院舍在近十年的籌畫、興建下,2018年9月28日新院舍落成啟用。圖/佛光山提供

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人間福報編輯部整理

一九七一年,因為星雲大師的一句話︰「誰願意到仁愛救濟院(今佛光山蘭陽仁愛之家)?」依融、紹覺法師毫不考慮的舉手,這一舉手,他們半生的歲月都奉獻給了宜蘭的蘭陽仁愛之家。



依融法師內號心謙,俗名陳碧紅,台灣台南人。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第三屆畢業。一九六九年依止星雲大師披剃出家,同年十二月於基隆八堵海會寺受具足戒。

依融法師自一九九二年當選宜蘭縣佛教會理事長之後,除了持續慈善福利社會的工作,更為教界服務長達三十年,其耐心、慈心、悲心,多次榮獲政府頒發「全國好人好事」表揚及蘭陽傑出人才佛教代表。

二○二二年十月十日清晨,依融法師安詳捨報,其一生奉獻蘭陽的慈悲行誼,堪稱教界楷模、人間菩薩的典範。

奉獻仁愛之家 撫慰長者心靈

蘭陽仁愛之家於一九六二年創辦,本為基督教創設之「仁愛救濟院」,因其同時辦理多處福利機構,以至經營產生困難,一九六七年,由時任宜蘭縣長林才添委請星雲大師接辦。大師基於惻隱之心接管,然而日後的管理、運作卻面臨極大的考驗。

依融、紹覺法師在佛學院畢業後接受大師的面諭發心前往,為那些無依老人服務。最初到仁愛之家,院內只有十六位老人,大多數因長期的孤單與貧病,性情孤僻怪異,其處理過程之艱辛可想而知。然而兩位法師不畏辛勞,從煮飯燒菜、照顧生活起居到送醫就診,乃至在院內增設佛堂,對於各種信仰的長者都一視同仁,收容照顧,甚至為他們念經送終,撫慰了無數長者的心靈。

一九七六年,政府指示全省「救濟院」改名為「仁愛之家」,故依規定更名「蘭陽仁愛之家」。

堅守服務崗位 悲心走過歲月

對此,依融法師自謙未曾修學社會福利學,也未受過慈善工作的專業訓練,但本著「救度苦難眾生」的熱忱慈心,及星雲大師「忍耐不到最後關頭,不輕言辭職」的教示,堅守崗位,為孤苦老人奉獻。

依融法師認為,服務老人固然不易,重要的是面對困難時,要如何度過。大師曾開示他:「只要對方願意找我們,就表示看得起我們,因此要去幫助一切的老人。」這一句話,伴隨依融法師走過數十年服務老人的歲月;也深刻體會到,要服務他人,就要懂得欣賞別人可愛的一面,才能心生歡喜的面對工作,如此就能化難為易、化敵為友。而這也是幫助他在修道上不起煩惱,度眾順利的方法。

落實給人服務 教界重要推手

一九八五年,大師宣布退位,由心平和尚擔任佛光山第二代、第四任住持。依融法師也在此次的傳法中受法。大師曾讚譽依融、紹覺法師「所做的即是福利社會的工作,也是菩薩道的工作。他們奉獻的精神、他們利眾的苦心,比住持十個、八個寺廟還有貢獻。」

早期仁愛之家收容對象以孤苦無依的老人為主,他們以菩薩之願心,將此一為人所廢棄之地,化為人間淨土,不僅獲中央及地方之嘉許與獎勵,亦深得地方各界肯定。至今「蘭陽仁愛之家」已成為聞名全台的模範養老院,提供健康老人安養,並開辦日間托老服務,也是全台首辦此項業務的老人福利機構。

依融法師分別在一九九二、二○○四年,接任第十六、十七屆及第十九、二十屆宜蘭縣佛教會理事長兼仁愛之家主任,亦擔任數屆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他的溫和謙良廣受佛教界讚譽,真正落實了佛光弟子「給人服務」的信條。

多年來,依融法師始終在全台灣各友寺道場往來中,扮演重要的推手,帶動佛教界認識佛光山,了解大師人間佛教理念,進而共同投入人間佛教弘法的行列。尤以建設佛陀紀念館時,積極推動「千家寺院」共同護持,及參與「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的活動交流,更是不遺餘力。

依融法師曾為三星監獄布置佛堂,讓受刑人有個安心立命之處;也在宜蘭龜山島設立佛堂,為令往來觀光客及國軍們得到平安。又為宜蘭醫院布置佛堂,令病患安住身心,遠離恐懼。

依融法師悲願弘深,自出家以來,積極推動人間佛教,弘法利生、服務人群,奉獻社會,精進不懈,未曾退轉。曾任宜蘭仁愛救濟院院長、宜蘭縣佛教會理事長、蘭陽仁愛之家主任、中國佛教會常務理監事、台灣省佛教會理事、中華比丘尼協進會理事。他對佛教、常住盡心盡力,在修道上是一位謹守本分、老實修行且自利利他的出家人,其慈悲風範,將永遠留存在我們的心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