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的學者、發表人,到佛光山參訪、交流。圖/人間社記者李生鳳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第三十三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由台灣宗教學會、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主辦,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結束議程後,二十五日一行三十五人到佛光山參訪,並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中央客堂座談交流;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越建東、魚籃文化總編輯陳美華、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南法師等與會。
慈惠法師敘述台灣佛教學術研究的發展,從跟隨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過程中,見證當時大環境條件不足情況下,台灣佛教學術如何走上巔峰,也發現如今研究環境雖然比以前好,人才卻出現斷層,期許佛教界辦的大學能承擔此重責大任,大家發心發願,在這道路上努力。
永本法師說明佛光山學術會議發展沿革,一九八八年成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推動學術研究,提供學者和青年論文發表的平台,研究主題廣泛且深入,從《佛光學報》、《普門學報》、《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等刊物的發行,讓大家看到佛教學術發展的另一面。
「世代問題就在我身上。」政大宗教研究所碩士生天宏法師說:「我們家三代學佛,卻無法用佛法溝通。」天宏法師的祖母禮佛虔誠但不識字,二位出家的姑姑對於經典義理的研究是專注且專一,他這一代學的是跨領域;他指出,世代落差讓年輕一輩的學成、回到傳統道場後,和年長的溝通往往出問題,學界、教界應該有交流的平台。
慈惠法師表示,他們受的教育就是提攜後學,每次出家典禮看到青年發心出家,都讓他很感動,「有感動就不會有隔閡。」法師認為,交流很重要,因為可以知道許多新的訊息,希望大家在雲遊佛法大海中,感受到無比的法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