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逃塑命!保育動物黃喉貂檢出微塑膠

 |2022.08.23
3528觀看次
字級
台灣保育動物黃喉貂竟檢出微塑膠,綠色和平公開呼籲,希望從源頭開始少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圖/蘇家弘

【本報台北訊】綠色和平今(23日)表示,經調查台灣6種保育動物及8處棲地都檢出微塑膠,以黃喉貂、金門水域檢出量最高;呼籲政府、企業、全民共同參與,從源頭開始少用一次性塑膠製品。

綠色和平今天舉辦「難逃塑命: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汙染調查」發布記者會。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指出,研究耗費近1年時間與14個領域團隊合作,走訪8個地點、檢測台灣6種保育類種物,最後發現以黃喉貂排遺的檢測出微塑膠比率達100%最多、金門水域微塑膠濃度最高。

此次研究針對台灣保育類紅皮書中的台灣黑熊、台灣水鹿、黃喉貂、石虎、金門歐亞水獺、櫻花鉤吻鮭等6種生物及其棲地、飲用水等進行調查,結果發現6種保育動物及棲地都受微塑膠汙染。

在棲地部分,除了金門水域外,其他如武陵七家灣溪、嘉明湖、鹿林山水域、大分水域等地區全都檢出微塑膠,總共67公升的棲地水樣中,收集到1323個微塑膠。

野聲環境生態顧問負責人姜博仁以黃喉貂說明,牠的食物來源比較廣,除了野外的老鼠、鳥類等小型生物外,也可能吃人類的廚餘,從垃圾桶、人類遺留在野外的垃圾中尋找食物,「也曾發現有黃喉貂的頭卡在八寶粥罐裡」。

姜博仁指出,根據研究,塑膠微粒可能透過降雨、大氣對流移動,因此即使非常偏遠的地區也會檢出;可能會導致野生動物繁殖失敗率增加、肝臟腸道發炎、生長遲緩等。

協助微塑膠檢測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何瓊紋表示,研究結果證實指標性保育類野生動物由自然環境中攝入微塑膠的風險確實存在;後續應該投入更多研究、環境監測;她也建議從源頭開始少用一次性塑膠、政府、企業、全民共同參與。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副執行祕書魏文宜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環保署也積極推動全民綠生活,希望能加速一次用塑膠源頭減量;今年7月自備環保杯的措施也正式上路,接下來會請地方政府最遲在113年12月31日前提報實施限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目前僅北市宣布今年底將禁一次用塑膠飲料杯。

據環保署統計一次性塑膠製品減量部分,自107年起塑膠袋年減25億個、108年7月起塑膠吸管年減1億支、108年8月起塑膠一次用餐具年減1.3億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