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桃園市龍興國中蔡櫻如老師
報紙中的評論性與說明性短文正是「透過閱讀學習」(12~15歲Jeanne Chall閱讀發展階段)理解他人、表達自我的絕佳材料。得到知識,理解與包容多維觀點,都可藉由一份報紙的多元訊息來培養、精熟、內化成為終身學習的能力,這也是「素養」教學的核心。
在教學現場,學生發表的動力不是問題,反倒是「不知道要說什麼」、「不知道要怎麼說」最為困擾。筆者試著將大任務拆解成易執行的小行動,操作細項如下:
一、讓思路清晰的三色筆分類法
使用三色筆將文本內容分類,紅筆畫出全文重點,藍筆畫次重點或舉例,綠筆是有感觸、好奇的地方;並運用刪除法形成全文摘要、分段摘要。利用一份報紙內說明、評論兼具的單篇短文,學生可精熟三色筆分類法的技巧。此項是學生回饋學習遷移最有成效的學習工具,只要是知識點的學習都適用。
二、使因果分明的線性思維模式
完成全文摘要,即能掌握文本主要論點,藍筆線段的分段摘要能析理出作者的思考脈絡和論述方法。列出所提的論據、例證,再進一步討論真實性、相關性和有效性。整合論述的結構布局、論敘是歸納或演繹關係,思考推導出的結論是否切合原始動機和最終目的,也可進一步分析作者如此呈現的優缺點。
此項是學生回饋最需要老師引導的部分,多數學生獨自練習時往往擔心判斷錯誤,希望老師多示範幾次或和同學一起討論練習比較有信心。合作學習也比獨立學習效果更好。
七年級建議選擇觀點單一、主題清楚的文本,以學生興趣閱讀為導向,熟習閱讀理解技巧為主。八、九年級選擇複雜理念與訊息,或矛盾概念的文本,引導進階至批判思考的學習。
三、令差異突顯的比較思維模式
要進行批判思考,先由「批判性閱讀」來增強思考力。透過特意查找同主題不同觀點的文本,將文本交叉分析,列出彼此關聯性:立場一樣,觀點相互補充;立場接近,關心不同面向;立場不同,彼此矛盾或對立。
學生回饋這項學習法是一次很顛覆的學習體驗,同時間不同立場、相反觀點的文本,學習到閱讀理解後仍應有存疑精神和尊重、包容的雅量。
四、形成自己觀點和具體行動的思辨力
發展自己的想法並提出具體行動,是以上一連串思辨過程的結晶,避免服從權威的蒙蔽、習以為常的偏見、權術假訊的愚弄,真正成為能獨立思考的自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