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農曆七月俗稱「鬼月」,高雄一群文史工作者舉辦論壇並先後踏查墓園、陰廟,透過了解墓葬區來研究時代背景下的雕刻圖騰意義,同時期盼扭轉大眾的負面印象,專家呼籲文化單位重視墓葬等文化資產。
中山大學中文學系攜手關注高雄墓葬文化的鳳山社區大學等文史單位,舉辦「鳳山學論壇──墓葬與文化資產保存」活動,並尋訪鳳山公墓和陰廟。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羅景文說,陰廟、萬應公廟等,指祭祀孤魂幽厲或收埋無主枯骨廟宇,但隨時間演進,這些祠廟已漸成為居民祭祀與信仰的對象。
文史研究者廖德宗帶領大家踏查萬福廟、新興製糖會社無緣者墓、昭忠祠,路線核心是鳳山城北門外的武洛塘山,當地自清代以來就是鳳山人的主要墓地。
羅景文盼文史主管單位正視墓葬文資保存,尤其高雄捷運黃線興建工程要辦理墓塚遷葬,相關文資都是時代背景及建築風格呈現,應做好文化資產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