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陌上君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高梁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大家是否聽過這首曾經家喻戶曉的〈 長城謠〉?中國古代,為了抵禦北方外族入侵,在不同朝代修築了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此工程在中國5000年文明中,它的歷史便占了2000多年,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的防禦工程,它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除了軍事功能外,它更是中國地區氣候、地域、農物的天然分界點。在1987年,萬里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熱門景點。
根據歷史記載,歷代王朝或多或少都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朝時的修築規模最為驚人,是古人智慧和技術的結晶。長城最早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修築,此後歷代君王幾乎都曾加固增修。司馬遷《史記》說到,秦統一六國後,連接各國舊城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在技術落後的時代,秦國動用了幾百萬人力修築,城牆下亡魂無數,「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更因此流傳開來。但客觀來說,長城的修建阻止了北方外族南侵,維護了中土經濟文化的穩定發展。
之後漢代繼續修建長城,古絲路有一半是沿著這條長城而走。到明代,也歷經20次大規模修建。目前我們能看到的長城就是明朝從東起鴨綠江畔的虎山、西至嘉峪關修建的這一段,其他大多已消失於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