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行政院將在今天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後提出民生品清單,嚴密監控這些物品的價格波動情況,若發現異常上漲,立即採取對策,例如釋出冷凍庫藏青菜,讓價格盡快回穩。據了解,行政院是有鑒於政府已採取很多穩定物價的措施,但中低收入戶卻無法感受政府的作為,因此採取這項手段。
上月下旬剛上任不久的南韓總統李明博為了對抗通膨,宣布列管五十二項家庭必需品價格,引起亞洲國家注目;除了批評南韓政府不該干預市場外,也感嘆李明博「CEO治國」帶來的旋風竟來去匆匆。然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台灣這麼快就跟進,並鎖定總收入在百分之四十以下的家庭,分析他們最需要的日常用品,以食品為主列出清單,對這些民生用品進行監視。
事實上,這股管制物價的風潮正在全球到處蔓延。除了南韓政府祭出五十二件消費品「價格控制」清單外,其他國家也採取類似行動。如:中國大陸公布臨時價格干預辦法,針對糧食製品、食用植物油、豬肉和牛羊肉製品、乳品、雞蛋、液化石油氣等,實行限價銷售;俄國凍結六種食物價格;泰國部分地區的豬肉價格被限價,酒、酸奶、車用電池等商品列入管制;比利時對牛奶、麵包、麵粉等生活必需品價格限制價格;埃及二十年來首次擴大食品配給體系;巴基斯坦則回復已廢棄多年的糧食配給卡制度。
主張自由經濟的學者和業者對這種管制措施都不以為然,但是當政者迫於物價節節高升的壓力,不得不向現實環境妥協。
目前的物價飆漲情形到底有多可怕,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公布的世界食物指數,二○○二年迄今,全球食物價格已上漲百分之六十五,奶製品價格光是去年就上揚百分之八十,榖類價格也攀升百分之四十二。受到燃料與肥料費用大幅增高、病蟲害及氣候改變等因素影響,全球米價過去二個月即暴漲百分之五十,若從二○○四年起算,漲幅更已超過一倍。
經常外食的民眾早已發現,便當、自助餐和麵食小吃的價格都調漲了,漲幅少則一成,多則五成,或是悄悄減少份量,只有受薪階級的薪資在通貨膨脹的情形下,不但原地踏步,實質購買力還大幅降低。
政府面對這波世界性的糧食和油價問題,必須兼顧市場機制和中低收入戶的生活,的確是一大挑戰。但換個角度,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雖然只有百分之三十二,但是稻米、水果、蔬菜、魚產等產品都自給有餘,加上二十二萬公頃休耕稻田,若能調整國人飲食習慣和生產結構,以本地有機農產取代進口的奶、肉製品,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還有擴大的空間。
國內農政單位和相關企業如果能夠整合閒置土地、人力資源,輔導有志務農人士,運用機械設備,投入企業化有機食品的生產,既可滿足現代人對健康的需求,造福人間,同時可增進就業機會,提升國內糧食自給率,避免寶島淪為財團和土地掮客炒作的荒原,更是無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