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圖/桃園市復旦中學官曉君老師
閱讀是學習的基礎,透過大量的累積,經思考內化的歷程,進而產出。高中是培養思辨能力重要的階段,除了知識的學習,也要能關注社會及世界議題。因此閱讀的取材要能不偏食,兼含不同類型的內容,並要在讀懂後省思評鑑,提出自己的看法。

身為導師,我鼓勵班級統一訂報或申請贈報,將報紙全版面張貼於布告欄,讓孩子在教室環境中方便接觸到報紙,駐足閱讀。若有重要議題或社論,也會拍照記錄並引導孩子持續關注。由於在語文教學現場,我發現學生書寫及口說表達力的不足,曾採取以下教學策略:
一、早自習時事分析
每週利用一個早自習時間,讓學生上台分享。教師一方面可觀察學生選擇的主題,側面了解其興趣所在;另一方面也因有同儕回饋,看見報告的孩子有突破性表現,有的議題甚至延續帶起班級討論的風氣。曾有同學能主動查閱國外相關網站,結合所學的物理知識,補充報導內容的細節,體現了主動學習的精神。學生於高三時多予以正面的回饋,認為有助於口說表達與面試。
二、練習摘要省思
為提升學生的摘要能力,結合週記,改良「康乃爾筆記法」的表格,進行讀報摘要與省思書寫。主題的擇選由學生個別決定,但必須梳理內容,提煉關鍵字詞,再撰寫個人省思或延伸思考。
三、線上課程讀報
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我藉由導師時間與學生互動,利用報紙網路資源請學生閱讀專欄並留言。透過公開的分享,同儕能觀摩學習,在同樣的取材中比較彼此的觀點及想法。以《人間福報》「如是說」專欄為例,學生可從他人的生命中汲取智慧,連結自我經驗,轉換為生命的養分。

推動讀報教育,讓孩子主動閱讀並選擇報紙議題,在口語表達及書寫前分析或查詢資料,最後有條理呈現自己的觀點,和同儕互動學習,達到良性循環以共同成長。我相信這是培養學生具備「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等素養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