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多走一哩路 戴德森醫療傳道

江俊亮 |2022.07.05
1128觀看次
字級
戴德森在台灣行醫一甲子,圖為早年下鄉義診情況。圖/嘉基醫院提供
戴愷如(左)指著祖父母搭乘阿里山小火車的照片,感受倆老對台灣的愛。圖/嘉基醫院提供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什麼樣的愛能延續一甲子,歷久而彌新?六十四年前,美國籍醫師戴德森來到嘉義,隔年遇到慘重的八七水災,他心生悲憫,決定要在嘉義蓋一所醫院,並堅持「為愛多走一哩路」,深入偏鄉行醫,至今仍為人所稱道。

戴德森(Dr.Marcy Leroy Ditmanson,一九一九─二○○○年)雖已去世二十二年,但他一手創建的嘉義基督教醫院,從一間只有三十床的小醫院,發展到如今一千多床的大醫院,他的孫女戴愷如說:「祖父對台灣的愛,讓我既感動又驕傲!」

傳教士之子 發願為眾拔苦

戴愷如表示,祖父終身以醫療為職志,曾獲第六屆醫療奉獻獎。晚年退休回美國後,醫院董事會發現祖父兩袖清風,就發給他新台幣一百萬元,要讓他養老。但祖父悲憫創院員工因癌末住進加護病房,就把錢捐出來成立基金,繼續為醫療奉獻。

嘉基醫院表示,戴德森一九一九年出生於中國大陸河南,他的父母都是傳教士,青年時期曾回美國讀書,後來讀到北平(今北京)燕京大學史學碩士。二戰結束後,他參加聯合國善後救濟活動,目睹中國難民慘狀,決定要在遠東行醫。

一九四八年,戴德森在澳洲結婚,妻子司榮寶(Joyce Stranks)是傳教士的女兒。婚後,戴德森返回美國就讀醫學系。一九五七年完成學業與住院醫生實習後,來台於花蓮門諾基督教醫院擔任外科醫師。

在花蓮服務期間,戴德森曾騎機車環島,獨自完成台灣醫療狀況調查,發現雲嘉南地區醫療資源匱乏,於是在一九五八年八月帶著全家人到嘉義定居,展開醫療傳道志業。隔年,台灣發生慘重的「八七水災」,戴德森即率領醫療義診團前往災區援助。

「那是個可怕的水災。」戴德森晚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受訪時回憶:「許多村莊的房子、家當被沖毀,嘉義新港埤仔頭幾乎全毀,水非常髒,但人們還是照喝這些水,因此生病了。」戴德森於是帶領醫療團為村民打預防針、看診。

生疏台語問診 醫治痲瘋病患

目睹鄉村地區醫療資源匱乏,戴德森心生悲憫,不僅利用自宅為居民看病,更決心要在嘉義設立一家現代化醫院。在醫院募款期間,他用生疏的台語為患者問診,當時嘉義地區約有二百多名痲瘋病患,幾乎都是戴德森的病人,他也經常忙得忘記吃飯。

當年,台灣山區交通困難,戴德森每月固定要到阿里山區問診,每次都要搭五個多小時的小火車前往奮起湖,再徒步四、五小時才到達部落。由於山高路遠,戴德森的兩隻皮鞋都磨破了底,他還捨不得換一雙新鞋。

司榮寶(一九二七─二○一八年)生前曾說,醫院能在嘉義順利落成,她要特別感謝遠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婦女會Sunshine Circlie(陽光圈)姊妹會,這些姊妹們都是普通婦女,每個人都有家庭、小孩要照顧,卻發心要為台灣的一家小醫院募款,「那時姊妹們烤了很多餅派,還舉辦跳蚤市場,義賣衣服、家具、碗盤等,真的讓我很感動!」

戴愷如表示,祖父在台的奉獻與事蹟,很多都是她來台後聽醫院員工轉述。聽說有一年耶誕節,大家在慶祝時,突然有一名患者去世,司機不願意搭載死者及家屬,祖父就自己開車接送,「我想,這就是祖父對台灣的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