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尼神廟 獲選最美古羅馬遺跡

 |2022.07.02
1381觀看次
字級
加尼神廟是前基督教時代亞美尼亞的標誌性建築,並成為那個時代的象徵。圖/123RF

【本報綜合報導】加尼神廟(Temple of Garni)是亞美尼亞境內唯一的希臘化神廟建築,位於科泰克省(Kotayk)阿扎特河(Azat River)左岸,建於一世紀亞美尼亞國王提里達底一世(Tiridates I, King of Armenia)時期。

比利時雜誌《Le Vif Weekend》今年選出五十一座古羅馬時代(西元前七五四年至四七六年)最美麗的建築古蹟,加尼神廟被列為第三十七位。

加尼神廟是前基督教時代亞美尼亞的標誌性建築,所在地原為一座防禦要塞,聳立在阿扎特河峽谷之間,兩邊都是懸崖峭壁,形成天然屏障;神廟周邊還有不少歷史遺跡,例如有座羅馬式浴場、宮殿、一座建於七世紀時的教堂。

24柱代表一天

泰坦神祇當基座 

現存遺址大多可追溯到西元前三至前二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入侵波斯後,希臘文化傳入亞美尼亞,神廟外牆和地基具有明顯的希臘文化特徵;據說,提里達底一世是在羅馬皇帝尼祿(Nero, Roman Emperor)的資助下,建造了加尼神廟。

神廟以灰色玄武岩建成,由二十四條高約六點五四公尺的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支撐,代表一天二十四小時,前後各六條,兩側各八條,神廟旁樓梯兩邊設有基座,基座上原是希臘神話中的泰坦神祇(Titans)阿特拉斯(Atlas)雕像,作承托著神廟姿勢。

人們普遍認為,加尼神廟是獻給亞美尼亞人的太陽神米爾(Mihr),太陽神米爾是在波斯古代宗教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影響下,出現在亞美尼亞神話中,功能和地位相當於拜火教中的密特拉神。在距離神廟約二十公尺處,考古學家發現用白色大理石製作的牛蹄雕塑,可能是米爾神像的遺蹟,因為亞美尼亞人經常描繪米爾神與公牛搏鬥的場景。

遺址四散峽谷

空白石頭填缺口

四世紀時,亞美尼亞王國把基督教定為國教,為了鞏固新興宗教,國王提里達底三世(Tiridates III of Armenia)下令摧毀國內所有與其他宗教相關的建築、雕像和圖騰,唯有加尼神廟逃過一劫。據說是因為提里達底三世的妹妹霍斯羅夫維杜克特(Khosrovidukht),希望把神廟作為避暑莊園,也有一個說法是說它並非神廟,而是一座陵墓,所以才能夠倖存下來。

然而一六七九年,一場大地震摧毀了加尼神廟,建成神廟的石頭四散周圍,有些更跌進峽谷,考古學家花了二十年時間,才成功以原本的石頭來重建加尼神廟,於一九七五年完成。然而,經過近三百年光景,有些石頭早已散失,因此重建採用「原位還原法」,空缺的部分以空白的石頭填補,有助辨認。

現在,加尼神廟是亞美尼亞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從遺跡來看,神廟內外裝飾鮮豔、彩繪精美,在神廟附近,發現了一個羅馬風格的浴池,裡面還保存有海洋女神圖案馬賽克地板,證明亞美尼亞人擁有精湛的手工藝技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