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銀行是否發行央行數位貨幣(CBDC)受關注。央行總裁楊金龍昨表示,第二階段的「通用型CBDC試驗計畫」原定九月完成試驗,現已提早三個月完成,後續將以第二階段結果為基礎,並在三大前提下持續推動;但強調CBDC不是要競賽、搶先發行,重點還是要符合政策期望、滿足大眾需求。
財金資訊公司昨舉辦「二○二二年金融資訊系統年會」,楊金龍進行專題演講指出,發展CBDC將有四大潛在效益,第一是大眾獲取安全的數位貨幣、第二是滿足未來支付服務的需求、第三是深化普惠金融、第四是改進跨境支付的可能。
但他說,CBDC仍有潛在風險,恐會影響銀行既有的支付業務,並使銀行存款流失,因此,國際間已發行或正在研究CBDC的國家,均採傳統貨幣發行的雙層式架構,讓銀行繼續扮演金融中介的角色,且為避免銀行體系存款總量減少,建議選擇無息設計。
楊金龍說明,CBDC若計息,對貨幣政策執行將有廣泛影響,造成金融體系的衝擊,因此即使CBDC有附息設計,在實施初期,應先視同數位現金,以無息方式發行。
下一階段規畫有三大前提
楊金龍強調,「台灣發展CBDC與國際腳步一致」,第二階段「通用型CBDC試驗計畫」已提早三個月完成,下一階段規畫將有三大前提,包括「廣泛溝通,以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精進平台設計,採用更穩健成熟的技術」,及「研議堅實的法律架構,訂定法制規範」,後續決定推出CBDC的規畫。
他也說,數位貨幣充滿想像,但也是巨大複雜的工程,即使是瑞典、中國大陸至今仍尚未宣布正式發行時間表,台灣也不是要與各國競賽、搶先發行,而是要符合政策期望、滿足大眾需求,若未來央行要推出CBDC,但須在無害、共存、創新與效率三大基本原則下持續規畫,且要跟金融機構,共同構建生態體系,預計還要花一些時間進行,完善作業約需兩年,之後再評估,時間表很難講。
陳冲:可先發行數位紀念幣
對於CBDC發展,前行政院長陳冲多次撰文認為,央行對未來CBDC定位已了然於心,只差臨門一腳的技術開發成功而已,以目前全球八成以上央行都在專研CBDC,加上疫情下民眾少用現金已成習慣,現在應是數位貨幣出馬的好時機。
他曾喊話,未來現金流量一定會減少,應讓央行數位貨幣來填補現金減少的空缺,若楊金龍能對CBDC拍板定案,「必將歷史留名」;他建議,央行假如仍有所顧慮,不妨先發行數位紀念幣,觀察去年幣圈對空無一物的NFT反應熱烈,顯示市場客層、觀念正在改變,透過區塊鏈技術加上央行信譽做擔保,比一般NFT的定額發行更可信賴,甚至可能成為全球首枚央行數位紀念幣N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