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處指出,槲櫟果實像戴著帽子的殼斗,是卡通影片花粟鼠愛吃的食物。圖/新竹農業處提供
【本報新竹訊】學者發現新竹縣新豐鄉一處丘陵地,有在台灣匿跡80年、罕見低海拔的「槲櫟群落」!十餘年來縣府與嘉義大學積極維護保育,但原生族群依舊呈現衰退困境,農業處因此徵求機關、學校加入復育行列,讓台灣留住瀕危而僅存的樹種。
農業處森林暨自然保育科透過圖片表示,槲櫟是溫帶森林重要的殼斗科落葉樹種,喜歡冷涼氣候,而在亞熱帶、新豐鄉海拔不高的一處丘陵地,就發現有槲櫟生存,非常奇特與珍稀,而且是卡通花栗鼠奇奇蒂蒂最愛吃的東西。
因植群競爭、病害、颱風等,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在2017年將槲櫟列為極危等級,說明2002年靜宜大學教授楊國禎發現的100多株槲櫟,在台灣進入倒數計時瀕臨消失的困境。
農委會林務局計畫委託國立嘉義大學森林系廖宇賡及趙偉村兩位教授,進行槲櫟原生族群保育調查工作,也進行幼苗繁殖培育,以續存該族群的基因組成,後期則進行持續性的採種以培育實生苗。
然而在2013年初,原族群曾有144棵存活紀錄,2021年卻只剩下75株。嘉大團隊分別於新竹縣鳳岡國小、山崎國小及竹北婦幼館等地進行槲櫟域外栽植,方便民眾觀賞及教育宣導,也降低原棲地被盜採的風險。
農業處歡迎各機關、學校加入槲櫟保育的行列,意者可聯繫縣府農業處森保科,電話5518101轉2921,專人評估若適宜種植(基地條件:株距至少4-5公尺),將免費提供苗木並提供栽植技術諮詢。
婦幼館目前協助復育的槲櫟最高已有3公尺。圖/新竹縣農業處提供
資料顯示,槲櫟是殼斗科麻櫟屬的落葉性植物,也是溫帶森林裡面重要的樹種,分布於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以及台灣。 台灣最早一份紀錄是由日本學者島田彌市在1924年於新竹紅毛所採集到的標本,後來的80餘年間沒有人再見到這樹種,直到2002年由靜宜大學教授楊國禎在新竹新豐鄉坑子口靶場管制區內再度發現,此外2019在苗栗也發現過一個與芒草混生的槲櫟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