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六大開發商共六案通過環評初審,剩餘七案要在八月底前完成初審,才有機會角逐首期選商。圖/余承翰
【本報台北訊】國內重要的綠電供應來源,離岸風電第3階段區塊開發競爭白熱化,截至目前,上緯新能源、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北陸能源、沃旭能源、達德能源、台亞風能等6大開發商共13個風場送進環評,其中共6案,已通過環評初審,拿到了關鍵門票。
離岸風電在今年邁入第3階段區塊開發,預計第1期選商作業將在8月底截止收件,第3季公布選商結果,根據能源局分配作業要點,風場必須通過環評初審,才能取得競逐海上的門票。
根據環保署統計,目前有6大開發商相繼投入,共13座風場已展開環評程序,合計總裝置容量逾13GW(百萬瓩),遠超過首期併網上限3GW。其中包括上緯新能源的苗栗3(海盛)、CIP的台中渢妙、沃旭的旭風2號、3號、達德能源的又德、達天,共6風場已經通過初審。
這是繼2017年後,又一波海量離岸風電案件送進環保署審查,通過初審的6座風場,都僅經過2次初審會議就過關,相對順利。
至於剩餘7座風場,目前至少開過1次初審會議,仍須補正再審,依規定必須趕在8月底,甚至更早前完成初審,才有機會角逐首期選商。
部份場址重疊 競爭激烈
開發商提出的13座風場,多位於彰化、苗栗、台中外海,不過風場位置部分重疊,競爭激烈。例如CIP的台中渢妙風場就跟北陸能源的北能風場有所重疊;沃旭的旭風2號、達德的達天風場,都位於經濟部規畫的16號潛力場址;旭風3號、又德風場,則都位於17號潛力場址。
陸域風電 環評標準擬加嚴
陸地上的陸域風電,環保署近期希望加嚴環評標準,從原本風機與最近建築物距離250公尺以下應實施環評,加嚴至500公尺以下,引發業者反彈。有業者估算,這可能導致陸域風電開發延宕2到3年。
對於修法爭議,環保署官員表示,業者與環保團體的意見兩極,目前仍在蒐集意見,希望尋求最大共識。
環保團體則認同加嚴,甚至認為應該比環保署草案更嚴,要求依葉片直徑或塔架高度的倍數來制定安全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