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科學研究不缺席 台灣首座極地研究站啟用

 |2022.06.25
1221觀看次
字級
台灣首座極地研究站25日在北極冷岸群島揭牌成立,象徵台灣在北極科學研究領域不會缺席。圖為研究團隊成員與波蘭哥白尼大學教授等人在研究站揭牌後合影。圖/研究團隊提供

【本報桃園訊】台灣首座極地研究站今天在北極冷岸群島揭牌成立,門口高掛國旗,象徵台灣在北極的科學研究領域不缺席,也改變過去台灣學者赴北極需寄人籬下處境,將擁有「自己的家」。

由國立中央大學、國家海洋研究院與波蘭哥白尼大學共同合作的首座台灣極地研究站,在台灣時間今天下午3時30分(冷岸群島上午9時30分),於北極的冷岸群島揭牌成立。

中央大學下午在校內舉行揭牌典禮,北極研究站團隊也以視訊方式同步揭牌,場面歡樂。中央大學表示,台灣極地研究站的設置,象徵台灣以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作為出發點,積極參與北極事務。

極地研究站台灣團隊包括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倪春發、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錢樺、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文和(波蘭籍),以及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科學及資訊研究中心主任楊文昌、研究員李孟學等5人在6月22日從台灣出發北極參與儀式。

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致詞時表示,世界各國在北極共設置10多個極地研究站,台灣學者過去到北極進行研究都要寄人籬下,現在將有「自己的家」;台灣極地研究站英文名稱為「Tai Arctic」,Tai即台灣,Arctic為北極,研究站門口也將掛上國旗。

周景揚說,去年台灣北極探索隊進行首次自主的探測,獲取的珍貴資料引起國際關注,還受邀共同舉辦極地論壇;中央大學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已於朗伊爾城租賃實驗空間,將作為長期研究準備。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院長許樹坤接表示,北極涉及地球環境變遷等觀測,也是從地面觀測太空磁層的最佳窗口,台灣距離北極雖遠離,但不能缺席,這也是台灣的第一步,目前在極圈所測試的浮標也有所成效,也期許未來有更多不同學者、學生能到北極參與計畫。

國家海洋研究院院長邱永芳指出,台灣去年就與波蘭哥白尼大學團隊展開合作,研究冰震、冰融、洋流、北冰洋波浪變遷等主題。

邱永芳說,台灣極地研究站揭牌後,也可持續提供台灣學者全球氣候變遷重要資訊,也透過國際合作奠定北極海洋環境監測、蒐集水文基礎資料等海洋科學研究調查基礎,帶領國內極地科研向國際邁進。

中央大學今天也與國家海洋研究院、波蘭哥白尼大學透過視訊方式簽訂合作協議(MoA),將加強海洋及地球科學領域的學術研究與共同發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